玛丽·迪普莱西,法国一交际花,也是诸多显贵男子的情妇。她是小仲马所著《茶花女》女主角玛格丽特的原型。其有关资料大都来自文学作品以及当代传说。
苏小小是中国南北朝的南齐时期,生活在钱塘县的著名歌伎,常坐油壁车,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的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苏小小写过一首《同心歌》,表达少女敢爱的情感。白居易有诗云:“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清代诗人袁枚也对苏小小非常仰慕,曾随身携带私章一枚,上刻“钱塘苏小是乡亲”。
唐若菁,香港著名甘草演员,父亲为中国电影史上有一席之位的唐槐秋,她曾在其组织的中国旅行剧团任台柱,跑遍大江南北。战后南来香港,作电影演出。1960年代,她曾大病一场,从此隐居了十多年,1976年复出,签约丽的电视。她选择签约丽的,一来是因为内里老朋友多,彼此有照顾;二来是自己静极思动,希望有机会再演几台好剧让观众欣赏。惜后期心脏病不时发作,需要休息,才减少演出,转以特约方式作演出。她十四岁开始演戏,演过名剧如《雷雨》、《日出》、《茶花女》等,但最为人津津乐道是在电影清宫秘史饰演慈禧太后及在电视剧《变色龙》饰演贺大妈的演出。她于1983年5月19日因心脏病发逝世于伊利沙伯医院,享年61岁,最后一部剧集为查传谊监制的亚洲电视剧集誓不低头,演王伟母亲。
小亚历山大·仲马,法国剧作家、小说家,世界文学名著《茶花女》的作者。因其父大仲马也是法国著名文学家、《基度山恩仇记》的作者。“仲马”的译名,是清末翻译家林纾依福州话的语音所译。为区别,通常称为小仲马。
《野草闲花》是1930年由孙瑜编导,阮玲玉和金焰主演的一部中国无声电影,是1930年代初联华影业公司倡导“复兴国片”运动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据孙瑜自述,这部电影是在小仲马的《茶花女》和美国电影《第七天堂》的影响下创作的,但又回避了《茶花女》的悲剧结局,演绎了一个中国式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谢丽尔·斯图德,著名戏剧女高音歌唱家,她曾在欧洲和美国所有世界顶级歌剧院演出超过80个歌剧角色,如阿依达、茶花女、夜后、莎乐美等,世界顶级的歌剧院包括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法国巴黎歌剧院、英国伦敦考文特花园的皇家歌剧院和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德国柏林歌剧院。她曾多次在亚洲演出,如在中国北京紫禁城举办的北京音乐节,香港个人音乐会等。至今2018年为止,她已经在国际舞台活跃42年。
新茶花是清朝末年的一部爱情小说,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作者自称是钟心青,共十五回,由上海申江小说社印行,光绪三十三年3月出版;下编作者自称钟情心青,同样也是十五回,由明明学社印行,1907年12月出版。全书以妓女武林林与上海县项大令之侄项庆如的故事为主线,并且还涉及中日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十余年间上海新党的活动。作者自称该小说内容不输冷红生翻译的茶花女。
莎拉·伯恩哈特 ,19世纪和20世纪初法国剧场和电影女演员。正如罗伯特·戈特利在《莎拉》中所说的那样,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演员”以及圣女贞德之后最有名的法国女人。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和文豪维克多·雨果都对她极为赞赏与喜爱,罗斯丹以“The queen of the pose and the princess of the gesture.”来形容她的舞台风彩,雨果也留下“金嗓”的评语。在1870年代——“美好年代”的初期,伯恩哈特就以在法国的舞台剧表演而出名,随后驰名欧美。演出包含大仲马的茶花女、雨果的吕・布拉斯、萨尔杜的费朵拉和托斯卡、罗斯丹改编拿破仑二世生平的艾格隆,甚至扮演男性角色,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她同时也是最早进行录音并在电影中出演的著名演员之一,人称“神选的莎拉”。
《茶花女》是一部波兰电影,上映于1994年,根据小仲马的茶花女改编。这部电影,由安娜·拉德旺、Jan Frycz、Anna Dymna主演,导演是泽基·安特科扎克。
莎拉·伯恩哈特 ,19世纪和20世纪初法国剧场和电影女演员。正如罗伯特·戈特利在《莎拉》中所说的那样,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演员”以及圣女贞德之后最有名的法国女人。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和文豪维克多·雨果都对她极为赞赏与喜爱,罗斯丹以“The queen of the pose and the princess of the gesture.”来形容她的舞台风彩,雨果也留下“金嗓”的评语。在1870年代——“美好年代”的初期,伯恩哈特就以在法国的舞台剧表演而出名,随后驰名欧美。演出包含大仲马的茶花女、雨果的吕・布拉斯、萨尔杜的费朵拉和托斯卡、罗斯丹改编拿破仑二世生平的艾格隆,甚至扮演男性角色,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她同时也是最早进行录音并在电影中出演的著名演员之一,人称“神选的莎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