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逊组 编辑
莫里逊层,或译莫里森层,是位于美国西部与加拿大的一系列侏罗纪晚期的沉积岩。是北美洲产有最多恐龙化石的地层。组成的岩石种类包括泥岩砂岩、粉砂岩以及石灰岩,颜色呈现浅灰色、灰绿色或红色。大多数化石出现在绿色的沙泥岩床与其下方的沙岩,属于侏罗纪时期的河流与泛滥平原之残留物。
8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载域龙属意为“地图蜥蜴”,是种蜥脚下目梁龙科恐龙,目前的状态为疑名。模式标本是由Arthur Lakes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莫里逊组发现,之后由耶鲁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在1877年所命名,当时被归类于泰坦巨龙的一个种,泰坦巨龙。马什随后发现这些新种恐龙,年代早于泰坦巨龙,因此个别建立为新属,载域龙。一些研究人员提出载域龙可能是迷惑龙的异名。
春雷龙属意为“古代的雷声”,是蜥脚下目梁龙超科的一属,化石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的莫里逊组,年代为上侏罗纪。这些化石是在1999年到2000年的挖掘活动中挖掘出来的,并由J.D. Harris与彼得·达德森在2004年所叙述。这些关节脱落的化石是部分骨骸,包括部分脊椎与四肢骨头。
重龙属又名重型龙或巴洛龙,是蜥脚下目梁龙科的一属,是种有长颈、
长尾巴的巨大草食性恐龙,与较著名的梁龙为近亲。化石发现于侏罗纪晚期的北美洲莫里逊组,同地区发现的还有梁龙、迷惑龙、圆顶龙、腕龙及简棘龙,以及猎食性的异特龙、装甲恐龙的剑龙。莫里逊层的重龙化石,发现于第2到第5地层带。
腔躯龙属是兽脚亚目恐龙的一属,是由
美国古生物学家约瑟夫·莱迪在1870年叙述、命名,化石是发现于莫里逊组的骨头碎片。虽然这些标本非常可能是属于异特龙的,但是由于正模标本过于破碎而无法确定。腔躯龙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疑名,缺乏学术上的有效性。
剑龙是植食性装甲类恐龙的一个属,生存于距今1.55亿至1.5亿年的晚侏罗世启莫里阶至提通阶,化石产自美国西部和葡萄牙,目前已有80多件残骸被发现。本属含有3个公认物种,分别为狭脸剑龙、蹄足剑龙和沟纹剑龙,三者皆生存于莫里逊组。剑龙与雷龙、梁龙、腕龙、异特龙和角鼻龙共享栖息地,后两者可能会捕食剑龙。
长臂猎龙属是种兽脚亚目恐龙,属于虚骨龙类,生存于晚侏罗纪的北美洲。正模标本发现于怀俄明州奥尔巴尼县的Bone Cabin采石场,该地属于莫里逊组,年代为牛津阶到提通阶。长臂猎龙的词源来自于古希腊文,tany意为“长”,kolon意为“四肢”,agreus意为“猎人”,意指它们长的前肢;种名是以George Top Wilson为名。
西龙是种剑龙科恐龙,生存于晚侏罗世的北美。化石自1985年起陆续于美国怀俄明州及蒙大拿州出土,来自莫里逊组下部层位,因此年代稍比同地区其他剑龙科古老。模式种缪氏西龙于2001年命名。已发现多具相对完整的骨骼,其中一具甚至保存了至今首个剑龙类背板角质鞘印痕。西龙身长6至7米及体重2至3吨。作为一种典型剑龙科,西龙是四足、植食性、身上长著用来防御的骨板与尾刺;如同最近缘的剑龙,有两排背板、四根尾刺,背板可能不像剑龙那么高耸但更长,头骨则比剑龙还深。
犹他翼龙属意为“犹他州的手指”,是种已灭绝爬行动物,化石发现于美国犹他州的莫里逊组,地质年代为侏罗纪晚期的启莫里阶/提通阶。正模标本是一个不完整、关节脱落的骨骼,分散于数块石灰岩岩块上,包含:颅骨碎片、一节颈椎、三节背椎、一节尾椎、肋骨、肩胛骨的鸟喙骨、以及四肢骨头。在2002年,斯特芬·柯瑞克斯与Debra Mickelson将犹他翼龙归类于翼龙目喙嘴翼龙亚目。在2007年,Chris Bennett认为这些化石没有翼龙类的可鉴定特征,无法做出详细的归类,仅知它们是双孔亚纲的无法归类物种。
犹他翼龙属意为“犹他州的手指”,是种已灭绝爬行动物,化石发现于美国犹他州的莫里逊组,地质年代为侏罗纪晚期的启莫里阶/提通阶。正模标本是一个不完整、关节脱落的骨骼,分散于数块石灰岩岩块上,包含:颅骨碎片、一节颈椎、三节背椎、一节尾椎、肋骨、肩胛骨的鸟喙骨、以及四肢骨头。在2002年,斯特芬·柯瑞克斯与Debra Mickelson将犹他翼龙归类于翼龙目喙嘴翼龙亚目。在2007年,Chris Bennett认为这些化石没有翼龙类的可鉴定特征,无法做出详细的归类,仅知它们是双孔亚纲的无法归类物种。
果齿龙属又名夫鲁塔齿龙或弗鲁塔齿龙,是鸟臀目畸齿龙科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莫里逊组,地质年代为侏罗纪晚期的提通阶。目前已发现四个个体的部分颅骨与骨骼,分别属于不同的生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