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是1809年的欧洲冲突,属拿破仑战争和反法同盟战争。冲突双方分别是法兰兹二世领导的奥地利帝国与拿破仑一世统治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主战场是中欧。法方盟友都是意大利王国、莱茵邦联、华沙大公国等卫星国;奥地利盟友通称第五次反法同盟,包括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葡萄牙王国、西班牙、萨丁尼亚王国及西西里王国,后两国实际未参战。法军1809年初陷入半岛战争泥淖,与英军、西军及葡军持续交战。随后法军从日耳曼抽调十万八千人开赴伊比利半岛,奥地利决定再次进攻夺回第三次反法同盟吞败后丢失的领地。奥地利期望普鲁士再次携手,然对方维持中立。
安哈尔特-贝恩堡-绍姆堡-霍伊姆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国和莱茵邦联的诸侯国。1718年安哈尔特-贝恩堡公爵维克多去世,导致他的第二个儿子莱布雷希特继承最初被称为安哈尔特-蔡茨-霍伊姆土地分区。
巴伐利亚王国是德意志地区曾经存在的一个王国,也曾是莱茵邦联,德意志邦联以及德意志帝国的组成国。该国是于1805年由原先的巴伐利亚选侯国升格而来,并持续存在到1918年。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1805年成为巴伐利亚的第一位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直到王国在1918年灭亡前,王权持续由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掌控。现代巴伐利亚大部分的边界是于1814年的巴黎条约签署后确立的,其中巴伐利亚把蒂罗尔和福拉尔贝格州让予奥地利帝国,同时接收阿沙芬堡和维尔茨堡。随着德意志地区于1871年德意志统一成为德意志帝国,王国成为新帝国的下属邦国,并在规模、权力和财富上仅次于帝国内占主导地位的普鲁士王国。自1918年王国和帝国灭亡以来,巴伐利亚便成为德国的一部分。
霍恩洛厄家族是德意志贵族家庭,来自法兰克尼亚地区,此家族在1450年成为伯爵,后又升格为亲王国;最终在1806年成立的莱茵邦联中分割并入巴伐利亚王国、符腾堡王国两个王国。在霍恩洛厄被兼并之际,他们拥有1,760平方公里的领土,以及108,000人口。莱茵邦联的成立虽然终结了亲王国,但并未夺取家族的财产,直到德意志帝国垮台前,霍恩洛厄等贵族家庭仍然拥有部分政治特权,如在巴伐利亚、普鲁士王国、符腾堡等邦国,霍恩洛厄家族都可世袭帝国议会议员资格;他们在1825年时更由德意志邦联授予了“殿下”的尊称。
奥尔登堡公国是一个曾存在于1774年–1810年的公国、随1774年奥尔登堡伯爵升格为公爵建立,疆域位于今德国西北部奥尔登堡一带。奥尔登堡公国1806年前为神圣罗马帝国诸侯国,1806年后被法兰西第一帝国占领。一年后,法国准许奥尔登堡公爵复位。1808年,奥尔登堡公国成为法国主导的莱茵邦联的一个构成国。1810年,公国被并入法兰西第一帝国。
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是1809年的欧洲冲突,属拿破仑战争和反法同盟战争。冲突双方分别是法兰兹二世领导的奥地利帝国与拿破仑一世统治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主战场是中欧。法方盟友都是意大利王国、莱茵邦联、华沙大公国等卫星国;奥地利盟友通称第五次反法同盟,包括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葡萄牙王国、西班牙、萨丁尼亚王国及西西里王国,后两国实际未参战。法军1809年初陷入半岛战争泥淖,与英军、西军及葡军持续交战。随后法军从日耳曼抽调十万八千人开赴伊比利半岛,奥地利决定再次进攻夺回第三次反法同盟吞败后丢失的领地。奥地利期望普鲁士再次携手,然对方维持中立。
德意志邦联的邦国于1815年6月20日加入这一组织,一直到1866年8月24日邦联解体。其间成员国有所变化,但总的来说,德意志邦联的范围基本与法国大革命爆发时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一致,但明显的一部分就是排除了比利时。邦联主要可以被分以下几部分: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大大国、法国曾经占领的莱茵河西岸地区以及前莱茵邦联的全部成员国。
拉比斯瓦尔之战发生于1810年9月14日。此役中,由亨利·奥唐奈率领的西班牙师在弗朗西斯·威廉·费恩和查尔斯·威廉·道尔率领的英国-西班牙海军中队的支持下,对弗朗索瓦·德·施瓦茨指挥的一个法兰西第一帝国旅发动奇袭。法国军队来自莱茵邦联,这是一个与拿破仑一世结盟的德国小国的联邦。作为马里·弗朗索瓦·鲁耶步兵师的一部分,施瓦茨的旅几乎被完全歼灭,大部分士兵与指挥官一起被俘。为数不多的盟军伤亡人员之一是能干的奥唐奈,他脚部受伤。此役发生在拿破仑战争的半岛战争期间。
伊森堡位于今天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北部,黑森州南部。1137年,尼德朗郜分出伊森堡-林堡、伊森堡-肯佩尼希和伊森堡-布劳恩斯贝格。以后分为许多支系。1744年,伊森堡-比尔施泰因升为侯国。1806年,伊森堡诸系重新合并,成为莱茵邦联的一个邦。1814年并入黑森-达姆施塔特。
安哈尔特-贝恩堡-绍姆堡-霍伊姆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国和莱茵邦联的诸侯国。1718年安哈尔特-贝恩堡公爵维克多去世,导致他的第二个儿子莱布雷希特继承最初被称为安哈尔特-蔡茨-霍伊姆土地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