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 编辑
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菩提梵文为 बोध,意译为觉。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1
相关
蒙山施食仪,又称放蒙山,汉传佛教中的一种仪轨,源自于密宗,属于放焰口的一种,经由持咒、观想及开示等仪式,将无量饮食及水布施给饿鬼道的众生,解除他们的饥渴与痛苦,并令其发菩提心,劝其忏悔,现为汉传佛教寺院中的常见晚课,认为可以增进行者的慈悲。
蒙山施食仪,又称放蒙山,汉传佛教中的一种仪轨,源自于密宗,属于放焰口的一种,经由持咒、观想及开示等仪式,将无量饮食及水布施给饿鬼道的众生,解除他们的饥渴与痛苦,并令其发菩提心,劝其忏悔,现为汉传佛教寺院中的常见晚课,认为可以增进行者的慈悲。
蒙山施食仪,又称放蒙山,汉传佛教中的一种仪轨,源自于密宗,属于放焰口的一种,经由持咒、观想及开示等仪式,将无量饮食及水布施给饿鬼道的众生,解除他们的饥渴与痛苦,并令其发菩提心,劝其忏悔,现为汉传佛教寺院中的常见晚课,认为可以增进行者的慈悲。
绝观论》敦煌出土的佛典之一,全一卷。又称达摩和尚绝观论、入理缘门论、菩提心境相融一含论。全书内容系采取师徒问答的形式,站在绝观的立场,阐明禅的观行。其思想类似《宝藏论》。出土计五种写本。据佛教学者关口真大推测,本论为唐代牛头宗法融之作。
发心,佛教术语,发菩提心也。愿求无上菩提之心而成佛也。
发心,佛教术语,发菩提心也。愿求无上菩提之心而成佛也。
入菩萨行论》,作者为那烂陀寺的寂天,为八世纪印度大乘佛教哲学著作。内容为如何发起、实践菩提心与行持六度。此论影响了大乘佛教中对菩提心的实践方法的讨论。
七种因果,包含六因、一果,简称“七因果”,大乘佛教术语,由四无量心衍生出的修行方法,传自阿底峡,与自他交换法,合称两大生起菩提心教授。以知母、念恩、报恩、慈心、大悲心、增上意乐为六因,修行六因之果为菩提心,合称七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