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福氏风级 编辑
蒲福氏风级是英国人弗朗西斯·蒲福于1805年根据对地面物体或海面的影响程度而定出的风力等级。按强弱,将风力划为“0”至“12”,共13个等级,即目前世界气象组织所建议的分级。后来到1950年代,随着人类的测风仪器持续发展进步,使量度到自然界的风实际上可以大大地超出了12级,于是就把风级扩展到17级,即共18个等级。不过,世界气象组织航海气象服务手册采用的分级只是0至12级,扩展的13至17级并非建议分级。
2
相关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定义,强风的定义是指风力达蒲福氏风级6级至7级,即每小时41至62公里,相当于每小时22至33海里或每秒11至17米的风力。在澳门,蒲福氏风级6级及7级的风力分别称为“清劲”及“强劲”。较强风风力高一级的,是烈风,而低一级的则是清劲风。
根据香港天文台的定义,烈风的定义是指风力达蒲福氏风级8级至9级,即每小时63至87公里,相当于每小时34至47海里或每秒18至24米的风力。在澳门,蒲福氏风级8级的风力称为“疾劲”,而“烈风”只代表9级的风力。较烈风风力高一级的,是暴风,而低一级的则是强风。
飓风莱斯利转为温带气旋后又称风暴莱斯利或气旋莱斯利,是1842年起热带气旋并吹袭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强气旋,也是2018年大西洋飓风季第12场热带气旋命名和第六场飓风,规模庞大且历时漫长,发展历程飘忽不定。风暴源自9月22日北大西洋上空的温带气旋,低气压区迅速呈现副热带气旋,气象机构次日将其归类副热带风暴并起名“莱斯利”。气旋在北大西洋蜿蜒行进且逐渐减弱,9月25日并入锋区,后发展成北大西洋上空强劲的温带低气压区,风速达蒲福氏风级
飓风莱斯利转为温带气旋后又称风暴莱斯利或气旋莱斯利,是1842年起热带气旋并吹袭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强气旋,也是2018年大西洋飓风季第12场热带气旋命名和第六场飓风,规模庞大且历时漫长,发展历程飘忽不定。风暴源自9月22日北大西洋上空的温带气旋,低气压区迅速呈现副热带气旋,气象机构次日将其归类副热带风暴并起名“莱斯利”。气旋在北大西洋蜿蜒行进且逐渐减弱,9月25日并入锋区,后发展成北大西洋上空强劲的温带低气压区,风速达蒲福氏风级
飓风的定义是指风力达蒲福氏风级12级,即每小时118公里以上,相当于每小时64海里或以上或每秒33米或以上的风力。
强烈热带气旋阿达规模较小但强度颇高,于1970年1月重创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威桑迪区,对圣灵群岛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澳大利亚本土小镇普拉瑟潘的破坏严重程度创下新纪录。系统源于1月初珊瑚海最东部海域上空形成的扰动天气,最初两周移动缓慢,强度很低且结构杂乱无章,前进路线形成顺时针环路,然后在加速向西南方向行进期间于1月15日获名“阿达”。气旋存在早期的观测记录很少,基本局限于气象卫星图像,直至1月16日经过自动气象站后情况才有改观。风暴极其紧凑,蒲福氏风级风场半径仅55公里。协调世界时1月17日下午14点,已增强成三级强烈热带气旋的阿达袭击圣灵群岛。下午18点30分,气旋风眼经过舒特港海岸,但只朝内陆行进很短距离就在麦凯西北方向基本停止移动,最终于1月19日逐渐消散。
根据香港天文台的定义,暴风的定义是指风力达蒲福氏风级10级至11级,即每小时88至117公里,相当于每小时48至63海里或每秒24至33米的风力。在澳门,蒲福氏风级10级的风力称为“狂风”,而“暴风”只代表11级的风力。较暴风风力低一级的,是烈风,而高一级的则是飓风。
TORRO等级,是一种以等级T0-T11来区分龙卷风强度的评估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英国气象组织“龙卷风与风暴研究组织”的Terence Meaden提出的,并可作为蒲福氏风级的延伸。
飓风莱斯利转为温带气旋后又称风暴莱斯利或气旋莱斯利,是1842年起热带气旋并吹袭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强气旋,也是2018年大西洋飓风季第12场热带气旋命名和第六场飓风,规模庞大且历时漫长,发展历程飘忽不定。风暴源自9月22日北大西洋上空的温带气旋,低气压区迅速呈现副热带气旋,气象机构次日将其归类副热带风暴并起名“莱斯利”。气旋在北大西洋蜿蜒行进且逐渐减弱,9月25日并入锋区,后发展成北大西洋上空强劲的温带低气压区,风速达蒲福氏风级
飓风莱斯利转为温带气旋后又称风暴莱斯利或气旋莱斯利,是1842年起热带气旋并吹袭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强气旋,也是2018年大西洋飓风季第12场热带气旋命名和第六场飓风,规模庞大且历时漫长,发展历程飘忽不定。风暴源自9月22日北大西洋上空的温带气旋,低气压区迅速呈现副热带气旋,气象机构次日将其归类副热带风暴并起名“莱斯利”。气旋在北大西洋蜿蜒行进且逐渐减弱,9月25日并入锋区,后发展成北大西洋上空强劲的温带低气压区,风速达蒲福氏风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