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持续百余年直至唐朝灭亡,但存在争议,因为藩镇不在中央政府控制之下的时期严格来讲只能算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前后各30年,合计约60年,而非持续百余年直至唐朝灭亡。
7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跟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并且造成了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而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禄山,本姓康姓,名轧荦山,营州柳城人。母阿史德夫人。父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母为突厥巫师,信仰祆教。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主要发动人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唐宪宗李纯,原名李淳,唐朝第14代皇帝,805年-820年在位。唐宪宗透过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协助,迫使父亲唐顺宗让位予自己,即“永贞内禅”。即位后,曾一度讨平不服朝廷的藩镇,短暂终结藩镇割据,重新中国统一,史称“元和中兴”,也因此成为安史之乱以后即位,评价最高的唐朝皇帝。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燕蓟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合称。其中燕蓟又作范阳、幽州或卢龙,位于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是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罗弘信,本名罗宗弁,表字德孚,爵封北平郡王,谥庄肃,藩镇割据,魏州贵乡人。文德元年利用士兵对前任魏博节度使乐彦祯及其子乐从训的不满以节度使身份控制魏博后以节度使身份管治魏博。他开始了罗家三代人对魏博的藩镇割据,直至后梁年间。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指中国的经济中心从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南移至中国南方。经济重心南移这一过程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中国最早的经济重心是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陕西关中地区和河南、山东一带。这些地区属于黄土高原和冲积平原,适宜农作物生长,因而很早就兴起了农业文明。而此时的中国南方多山地和丘陵,人口较北方稀少,被视为荒蛮之地。从东汉末年、三国、五胡十六国至南北朝500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长期的战乱严重破坏中国北方的经济。衣冠南渡使得中国北方人口和生产技术向中国南方流动,中国南方也相对安宁,一系列因素促进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南梁时期的都城建康,户口已有二十八万、人口达一百四十万。不过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经济实力依旧较南方强劲。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后这些藩镇又演化为五代十国,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在唐朝后期,江淮地区上交的赋税已超越其他地区。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南方人口数开始反超北方。从靖康之耻到宋朝金国对峙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南宋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阶段。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岭南地区逐步得到开拓。元朝、明、清三代岭南出现不少港口,例如福建的泉州、厦门以及广东的广州。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该时期由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大部分汉地为止。五代十国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位在华北地区,军力较强,自命承继大统的中央政权鼎革五朝,故统称为“五代”,部分则是由沙陀所建立。虽然“五代”实力似乎较为强大,但仍无力控制整个汉地;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或自立为帝、或奉中原王朝为正统,其中十个国祚较长、国力较强的国家被统称为“十国”。这个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大员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火连年不休,统治者多重武抑文。中原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也是唐、宋之间的地缘关系重整时期。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该时期由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大部分汉地为止。五代十国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位在华北地区,军力较强,自命承继大统的中央政权鼎革五朝,故统称为“五代”,部分则是由沙陀所建立。虽然“五代”实力似乎较为强大,但仍无力控制整个汉地;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或自立为帝、或奉中原王朝为正统,其中十个国祚较长、国力较强的国家被统称为“十国”。这个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大员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火连年不休,统治者多重武抑文。中原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也是唐、宋之间的地缘关系重整时期。
成德又名恒冀或镇冀,唐代地名,治所在恒州。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李宝臣领成德节度使,统治河北中部,是当时的不服从唐朝中央政府的藩镇割据局势中实力最强的河朔三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