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脚类 编辑
蜥脚下目又称蜥脚亚目、龙脚下目、真蜥脚亚目,在希腊文里意为“有蜥蜴般的脚”,是蜥臀目的一个下目,是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在1878年建立。
1
相关
汝阳龙属蜥脚类恐龙的一个属,属于巨型的巨龙形类,生存于白垩纪前期的东亚。化石发现于中国河南省汝阳县的郝岭组地层,和黄河巨龙、岘山龙与云梦龙同属于白垩纪洛阳盆地的蜥脚类动物群,因而得名。
地爪龙属是近蜥龙类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南非的艾略特组,年代为侏罗纪早期。地爪龙的前肢有许多介于原蜥脚类、蜥脚类恐龙的特征。
洛西亚龙属为一属可能是图里亚龙类的蜥脚类恐龙,约生存于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交界期间的欧洲,化石出土于西班牙东南部巴伦西亚的大主教村层。模式种巨型洛西亚龙于2001年由Casanovas、Santafe及Sanz正式描述及命名。正模标本属于一只亚成年个体,包含部分头骨、从颈部、背部、荐部到尾部的一系列脊椎、肱骨、尺骨、桡骨、掌骨、胸骨、耻骨、坐骨、肠骨等其他破碎骨头。洛西亚龙的特征在于近端尾椎的神经棘尺寸与形状。肱骨长143公分,略小于潮汐龙约20%。Francisco Gascó估计其身长15至18米及体重12至15吨。
欧罗巴龙是一属四足步行的植食性蜥脚类恐龙,属于基础大鼻龙类的腕龙科。生存于侏罗纪晚期启莫里阶,地质年代约1亿5400万年前,分布于当时的欧洲群岛,相当于现今的德国北部。在小岛的隔离环境中生活,造就了相当小的体型,只有6米长,成为岛屿侏儒化的典型实例。模式种兼唯一种豪氏欧罗巴龙于2006年由古生物学家奥克塔韦欧·马谛乌斯等人命名、发表。
峨嵋龙是一属生存于侏罗纪中期东亚的马门溪龙科蜥脚类恐龙,目前底下包括8个有效种,全部出土于中国四川盆地的沙溪庙组。首个化石于1936年在峨嵋山附近的荣县发现,因而得名。如同典型蜥脚类,峨嵋龙是大型四足的植食性动物,各物种身长介于9至20米。
欧罗巴龙是一属四足步行的植食性蜥脚类恐龙,属于基础大鼻龙类的腕龙科。生存于侏罗纪晚期启莫里阶,地质年代约1亿5400万年前,分布于当时的欧洲群岛,相当于现今的德国北部。在小岛的隔离环境中生活,造就了相当小的体型,只有6米长,成为岛屿侏儒化的典型实例。模式种兼唯一种豪氏欧罗巴龙于2006年由古生物学家奥克塔韦欧·马谛乌斯等人命名、发表。
永川龙是一属中棘龙科的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侏罗纪中期至晚期,分布范围相当于现代的中国,化石发现于四川省的上沙溪庙组地层,是当时该地已知的最大型的掠食动物,外表与体型类似同时代北美洲近缘的异特龙。同地区共栖的恐龙还有蜥脚类的马门溪龙与峨嵋龙,以及剑龙类的嘉陵龙、沱江龙、重庆龙。虽然属下曾有许多物种被命名,但现在仅剩下两个是有效种:上游永川龙和自贡永川龙。
汝阳龙属是蜥脚类恐龙的一个属,属于巨型的巨龙形类,生存于白垩纪前期的东亚。化石发现于中国河南省汝阳县的郝岭组地层,和黄河巨龙、岘山龙与云梦龙同属于白垩纪洛阳盆地的蜥脚类动物群,因而得名。
峨嵋龙是一属生存于侏罗纪中期东亚的马门溪龙科蜥脚类恐龙,目前底下包括8个有效种,全部出土于中国四川盆地的沙溪庙组。首个化石于1936年在峨嵋山附近的荣县发现,因而得名。如同典型蜥脚类,峨嵋龙是大型四足的植食性动物,各物种身长介于9至20米。
永川龙是一属中棘龙科的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侏罗纪中期至晚期,分布范围相当于现代的中国,化石发现于四川省的上沙溪庙组地层,是当时该地已知的最大型的掠食动物,外表与体型类似同时代北美洲近缘的异特龙。同地区共栖的恐龙还有蜥脚类的马门溪龙与峨嵋龙,以及剑龙类的嘉陵龙、沱江龙、重庆龙。虽然属下曾有许多物种被命名,但现在仅剩下两个是有效种:上游永川龙和自贡永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