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科是蝉总科下的一科,其下物种通称为蝉,俗称知了或借落子,广泛分布于全球温带至热带地区。一些分布于沙漠地区的种类,当体温过热时,会从背板排出多余的水分,进而达到冷却及散热的效果。
10
红脉熊蝉,旧名“脉赤熊蝉”,中国大陆地区习惯称为“黑蚱蝉”。为蝉科熊蝉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中国大陆、印度北方、日本、韩国、台湾西部平地之苦楝、构树、柳树、樟树及菩提树等,每年6至9月出没,公蝉体长约37-40,母蝉约在36-39。另外,正在吸食植物枝叶时,每次排泄量约0.2毫升,每分钟排泄次数约3至6次。
鳖甲暮蝉,为蝉科暮蝉属下的一个种,旧称“鳖甲蜩”,分布于台湾海拔800至2000米的山地,如乌来、太平山、溪头、奋起湖,成虫于每年5至8月出没,常见于日本柳杉林等乔木栖息,具趋光性,台湾特有种,体型与阳明山暮蝉、大坪暮蝉相似,公蝉体长约32-34,母蝉体长约23-24。
大坪暮蝉为蝉科暮蝉属下的一个种,成虫于每年5至8月出没,常见于中、低海拔山区的乔木,具趋光性,台湾特有种,旧名“大坪蜩”,体型相似阳明山暮蝉,公蝉体长约31-35,母蝉第8腹节密部银色鳞毛且无白粉覆盖,体长约23-25,分布于新竹北埔、埔里、日月潭、嘉义阿里山乡交力坪、大坑山。
姬春蝉属,亦称真宁蝉属,是蝉科蝉亚科蝉族的一个属,所属物种分布于台湾、尼泊尔、越南、中国大陆海南岛、日本及琉球群岛,具有趋光性。
太平姬春蝉为蝉科姬春蝉属下的一个种,成虫于每年4至6月出没,分布于宜兰县太平山、花莲县等,公蝉体长约24-27,母蝉体长约19-21,体态特征类似高山姬春蝉,但头部比中胸背板基部宽,具暗绿色复眼、红色的单眼,台湾特有种。
水社姬春蝉为蝉科姬春蝉属下的一个种,成虫于每年3至5月出没,分布于台湾南投日月潭、水社、莲花池等一带,栖息于乔木,公蝉蝉背瓣、尾节小,体长约26,母蝉腹部尾节膨大,体长约20,体型瘦长,体色偏橄榄绿、淡棕或黑色,全身金色鳞毛,与同属不同的特征为腹部膨大、第8腹节为黑色且不具白粉,台湾特有种。
台湾熊蝉为蝉科熊蝉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中国大陆、越南、台湾、与柬埔寨,每年6至10月出没,6至7月出没频率更高,常见于食茱萸等乔木,公蝉体长约46-49,母蝉约在42-47。
细姬春蝉为蝉科姬春蝉属下的一个种,成虫于每年4至7月出没,常见于南投埔里、花莲县莲花池、高雄等地的杂木林,有齐鸣与夜间趋光性之行为,公蝉体长约22-23,母蝉体长约18-21,体态特征类似高士佛姬春蝉,但胸部的X字型隆起下方的腹板为黑色,腹节背板的黑色横纹与黑斑较粗,台湾特有种。
高砂熊蝉为蝉科熊蝉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福建、台湾及绿岛,每年6至10月左右出没,具趋光性,公蝉体长约38-41,母蝉约在36-40。
兰屿熊蝉为蝉科熊蝉属下的一个种,每年8月左右出没,常见于高大乔木,公蝉体长约50,母蝉约在48,相似于台湾熊蝉,但是其额唇基较长,额唇基外缘无V型红褐色斑纹,前胸及中胸两侧的红褐色斑纹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