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林是对1949年至1990年间柏林西部地区的称呼。西柏林是自1945年二战结束后建立的英国美国法国共同占领区,此地区在其存在期间行政上很大程度是西德邦,但是在法律上并非属于西德的一部分。相对于西柏林,城市东部的德国苏占区称为东柏林,并是东德所定的首都;但西方世界认为柏林在法律上仍为四国联合占领区,因此不承认东柏林的首都地位。
6
腓特烈斯海恩-克罗伊茨贝格是柏林的一个行政区,2001年合并过去东柏林的腓特烈斯海恩区和前西柏林的克罗伊茨贝格区成立。连接两个旧区,施普雷河上的奥伯鲍姆桥成为这个新区的地标。
第一公社是德国的一个政治性公社。1967年1月12日第一公社在西柏林成立,最终于1969年11月解散。第一公社是由60年代德国六八学运的议会外反对派发展而来的。它的目的是作为反对核心家庭的反模式,作为对公社所认为的非常保守的社会的反应。
施泰因施蒂肯是德国柏林最南端施泰格利茨-采伦多夫下万湖附近的一个小型定居点,人口约200人。1949年两德分治后,施泰因施蒂肯是西柏林原先12个飞地中唯一有人长期居住的飞地。在1971年至1972年间,一条走廊将其与西柏林主体连接起来,此时西柏林整体而言亦是位于东德的西德飞地。
东柏林是对1949至1990年间柏林东部地区的称呼,亦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源于1945年苏军驻德集群设立的苏联占领区。美国、英国和法国管制区被称为西柏林。1961年8月13日至1989年11月9日,西柏林与东柏林被柏林墙隔开。西方盟国没有承认东柏林是东德的首都,也没有承认东德管理东柏林的权力。
德国国会大厦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米特区的一座建筑。1894至1918年间首先是德意志帝国的德意志帝国议会,后来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共和国议会的议会会址。1933年毁于国会纵火案。二战后位于西柏林并已废弃,东德在东柏林另建共和国宫以召开人民议会,西德则在波恩以联邦大厦召开德国联邦议院。1960年代该建筑受到局部翻修,但是直到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的时候才得到完全恢复,此时根据建筑设计师诺曼·福斯特的方案重建。从1994年开始每五年德国联邦大会在这里选举德国联邦总统。1999年开始它是德国联邦议院的会址。
约翰·肯尼迪广场原名鲁道夫·王尔德广场,在柏林的舍讷贝格区,是前西柏林市政厅前的广场。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正是在此发表其著名的演讲《Ich bin ein Berliner》。1963年11月25日,肯尼迪遇刺三天后,广场更名为约翰·F.肯尼迪广场。市政厅入口的柱子上有纪念肯尼迪演讲的牌匾。
查理检查哨,位于柏林市中心的腓特烈大街上,原称C检查哨,意为“第三检查哨”或者“丙检查哨”的意思,因在北约音标字母中,“C”通常念作“Charlie”,故称“查理检查哨”。查理检查哨是冷战时期柏林墙边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西柏林进出的一个检查点。该检查站通常为盟军人员和外交官使用。从这个检查哨往北去,即进入东柏林,反之往南则是进入西柏林。柏林墙拆除后,此检查哨一度被拆除,而后又被复建,成为柏林旅游的重要景点。在查理检查哨边有一博物馆,即查理检查哨博物馆,展出内容为与柏林墙及两德分裂时期有关的历史资料和物件。
克罗伊茨贝格,或译,是德国首都柏林的一个著名区域,位于米特区以南,2001年以后成为腓特烈斯海恩-克罗伊茨贝格区的一部分。克罗伊茨贝格经常分为两部分来描述:拥有许多移民和激进分子的“SO 36”,和较为中产阶级化的“SW 61”。在1970年代后期,克罗伊茨贝格作为西柏林被孤立的部分,曾是柏林最穷的区之一,现在位于重新统一的柏林的中心,又成为该市的文化中心之一。该区以高比例的移民和第二代移民而著称,其中许多为土耳其裔德国人。2006年,31.6%的克罗伊茨贝格居民不是德国公民。克罗伊茨贝格具有繁荣的多元文化,是对许多人具有吸引力的地方,但是该区同时也具有高失业率和低收入的特征。
瓦尔特·蒙佩尔,德国政治人物, 1989年-1990年间担任西柏林市长。德国统一后,仍担任柏林市长。1989到1990年间,担任德国联邦参议院议长。1989年12月22日,参加了勃兰登堡门的开放仪式。
柏林围墙又称柏林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期间,隶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全封闭边防系统。它最早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67.8公里,最初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东德政府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和“强化边境”,建造柏林墙的目的在于阻止东德居民通过西柏林前往西德。因为柏林墙把西柏林地区如孤岛一般地包围封锁在东德范围之内,所以也被称之为“自由世界的橱窗”。它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更是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