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角龙属又译安琪角龙,是角龙亚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白垩纪的北美洲西部。它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龙,脸部有三只角、鹦鹉般的喙状嘴,头后有长的头盾。在眼睛上方的两只额角较鼻角为长。准角龙约有6米长。准角龙的头盾非常独特。头盾是呈长方形,边缘有大型的三角形颈盾缘骨突,以及比五角龙与牛角龙较小型的洞孔。另一个特征是在身体中线的两边有一对骨节,接近头盾的末端。
准角龙属又译安琪角龙,是角龙亚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白垩纪的北美洲西部。它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龙,脸部有三只角、鹦鹉般的喙状嘴,头后有长的头盾。在眼睛上方的两只额角较鼻角为长。准角龙约有6米长。准角龙的头盾非常独特。头盾是呈长方形,边缘有大型的三角形颈盾缘骨突,以及比五角龙与牛角龙较小型的洞孔。另一个特征是在身体中线的两边有一对骨节,接近头盾的末端。
无鼻角龙属是角龙亚科下的一个属,名字是古希腊文的“α-”、“ρινο-”、“κερατ-”及“ωψ”组合而来,意即“无鼻有角的面”。最初命名者认为这种动物没有鼻角,但后来的研究发现了短鼻角。它生活在白垩纪的马斯垂克阶,与准角龙相同时期,较它的近亲三角龙早几百万年。它的化石是在加拿大被发现。
野牛龙属是角龙科下的中型恐龙,属于角龙亚科,其化石在美国蒙大拿州的双麦迪逊组发现,年代为上白垩纪,约为7,500万年前。属名是阿尔冈昆语“野牛”与古希腊文“蜥蜴”的意思,而种小名则是拉丁文及古希腊文“向前弯的角”的意思。
双角龙属是角龙亚科恐龙的一属,是种草食性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它的化石是一具保存较差的头颅骨,是在1905年发现于怀俄明州的兰斯组。许多年来,双角龙曾被认为是三角龙的一种,但一个1996年的研究认为双角龙是一个独立的属。双角龙的学名曾先后为Diceratops、Diceratus,但都被发现被其他动物所使用。在2007年,双角龙被改名为Nedoceratops。在2010年的一份研究,提出双角龙的化石是三角龙的接近成年个体,而不是独立属,但目前还没有定论。
双角龙属是角龙亚科恐龙的一属,是种草食性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它的化石是一具保存较差的头颅骨,是在1905年发现于怀俄明州的兰斯组。许多年来,双角龙曾被认为是三角龙的一种,但一个1996年的研究认为双角龙是一个独立的属。双角龙的学名曾先后为Diceratops、Diceratus,但都被发现被其他动物所使用。在2007年,双角龙被改名为Nedoceratops。在2010年的一份研究,提出双角龙的化石是三角龙的接近成年个体,而不是独立属,但目前还没有定论。
陋龙是角龙亚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上白垩纪的麦斯特里希特阶。它的化石被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的海尔河组,包括了前上颌骨、鼻角及一些独立的化石碎片。模式属是奥氏陋龙,是由Cobabe及Fastovsky在1986年所叙述、命名。
野牛龙属是角龙科下的中型恐龙,属于角龙亚科,其化石在美国蒙大拿州的双麦迪逊组发现,年代为上白垩纪,约为7,500万年前。属名是阿尔冈昆语“野牛”与古希腊文“蜥蜴”的意思,而种小名则是拉丁文及古希腊文“向前弯的角”的意思。
无鼻角龙属是角龙亚科下的一个属,名字是古希腊文的“α-”、“ρινο-”、“κερατ-”及“ωψ”组合而来,意即“无鼻有角的面”。最初命名者认为这种动物没有鼻角,但后来的研究发现了短鼻角。它生活在白垩纪的马斯垂克阶,与准角龙相同时期,较它的近亲三角龙早几百万年。它的化石是在加拿大被发现。
双角龙属是角龙亚科恐龙的一属,是种草食性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它的化石是一具保存较差的头颅骨,是在1905年发现于怀俄明州的兰斯组。许多年来,双角龙曾被认为是三角龙的一种,但一个1996年的研究认为双角龙是一个独立的属。双角龙的学名曾先后为Diceratops、Diceratus,但都被发现被其他动物所使用。在2007年,双角龙被改名为Nedoceratops。在2010年的一份研究,提出双角龙的化石是三角龙的接近成年个体,而不是独立属,但目前还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