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伐董卓之战 编辑
讨伐董卓之战是东汉末年关东各地太守刺史组织地方联军对抗把持朝廷的董卓的战役。中平六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拥立其弟陈留王汉献帝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长官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孙坚积极参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联军起了内讧,盟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2
相关
兴复汉室是诸葛亮提出的复兴汉朝的政治主张。诸葛亮在刘备拜访自己时提出的隆中对中指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在诸葛亮北伐期间的出师表中指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答李严书》中指出“灭曹魏斩曹睿,刘禅还故居”,后出师表中指出“刘备虑汉朝曹魏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顾王业不得偏安于成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此外蜀汉其他一些人士也持相似的政治主张。在刘备执意发动夷陵之战时,赵云提出反对意见并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操身虽毙,子曹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黄河、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刘禅在《为后主伐魏诏》中指出“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曹操阵营,也有谋臣希望曹操匡扶汉室而不是自立为王。譬如荀彧反对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并指出“本讨伐董卓之战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姜维等人继续秉持兴复汉室理念,在蜀汉灭亡前夕,姜维北伐都没有停歇。
阳城之战是中国历史的东汉末年在讨伐董卓之战于191年解体后袁绍和袁术之间的一场战役。袁术部下孙坚攻占废弃的都城洛阳后凯旋,卷入原为讨董盟友的二袁之间的私人恩怨;同时,公孙瓒派其从弟公孙越支援袁术,而公孙越战死于此战,导致公孙瓒和袁绍结怨。最初袁绍军在周喁带领下对孙坚军占了上风,但为孙坚反攻所败。
袁隗,字次阳。汝南郡汝阳县人。为东汉太傅,后因其兄长之子袁绍、袁术皆讨伐董卓之战而被牵连,使其被董卓杀害。
荥阳之战是东汉末年的190年讨伐董卓之战的一部分,在徐荣率领正在撤退的董卓军在荥阳郡遭遇讨董联军追兵时发生。
荥阳之战是东汉末年的190年讨伐董卓之战的一部分,在徐荣率领正在撤退的董卓军在荥阳郡遭遇讨董联军追兵时发生。
汜水关之战是14世纪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场虚构战役,描述的是当时执掌汉朝中央的董卓与反叛的地方官员联军在汜水关进行的一场讨伐董卓之战,是讨伐董卓之战的一部分。
兴复汉室是诸葛亮提出的复兴汉朝的政治主张。诸葛亮在刘备拜访自己时提出的隆中对中指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在诸葛亮北伐期间的出师表中指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答李严书》中指出“灭曹魏斩曹睿,刘禅还故居”,后出师表中指出“刘备虑汉朝曹魏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顾王业不得偏安于成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此外蜀汉其他一些人士也持相似的政治主张。在刘备执意发动夷陵之战时,赵云提出反对意见并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操身虽毙,子曹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黄河、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刘禅在《为后主伐魏诏》中指出“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曹操阵营,也有谋臣希望曹操匡扶汉室而不是自立为王。譬如荀彧反对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并指出“本讨伐董卓之战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姜维等人继续秉持兴复汉室理念,在蜀汉灭亡前夕,姜维北伐都没有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