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极化 (生物学) 编辑
超极化,又称过极化,静息电位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状态。超极化是指神经细胞膜的一种生理状态。膜内电位大于70毫伏,达到80毫伏,甚至90毫伏。其过程可使神经元处于暂时的抑制状态。表现为后超极化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种形式。当膜两侧的极化现象加剧时称超极化,极化减弱时称去极化
1
相关
抑制性突触后神经电位是一种突触后电位,可使突触后神经元降低产生动作电位的可能。1950年代和1960年代,David P. Lloyd、John Eccles和RodolfoLlinás首先在运动神经元中研究IPSP。与之相反的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它是一种使突触后神经元更可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突触电位。IPSP可以发生在所有化学突触中,这些突触使用神经递质的分泌来产生细胞间的信号传递。抑制性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然后再与突触后受体结合。这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对特定离子的通透性改变。产生改变突触后膜电位以产生更多负突触后电位的电流,即突触后膜电位变得比静止膜电位更负,这被称为超极化。为了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必须去极化,即膜电位必须达到比静止膜电位更正的电压阈值。因此,突触后膜的超极化使得在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去极化并产生动作电位的可能性较小。
在生物学中,去极化指的是细胞的膜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的变化。在神经元和其他的细胞中,一个足够大的去极化作用将会导致动作电位。超极化与之相反并抑制动作电位的发生。
抑制性突触后神经电位是一种突触后电位,可使突触后神经元降低产生动作电位的可能。1950年代和1960年代,David P. Lloyd、John Eccles和RodolfoLlinás首先在运动神经元中研究IPSP。与之相反的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它是一种使突触后神经元更可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突触电位。IPSP可以发生在所有化学突触中,这些突触使用神经递质的分泌来产生细胞间的信号传递。抑制性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然后再与突触后受体结合。这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对特定离子的通透性改变。产生改变突触后膜电位以产生更多负突触后电位的电流,即突触后膜电位变得比静止膜电位更负,这被称为超极化。为了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必须去极化,即膜电位必须达到比静止膜电位更正的电压阈值。因此,突触后膜的超极化使得在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去极化并产生动作电位的可能性较小。
抑制性突触后神经电位是一种突触后电位,可使突触后神经元降低产生动作电位的可能。1950年代和1960年代,David P. Lloyd、John Eccles和RodolfoLlinás首先在运动神经元中研究IPSP。与之相反的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它是一种使突触后神经元更可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突触电位。IPSP可以发生在所有化学突触中,这些突触使用神经递质的分泌来产生细胞间的信号传递。抑制性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然后再与突触后受体结合。这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对特定离子的通透性改变。产生改变突触后膜电位以产生更多负突触后电位的电流,即突触后膜电位变得比静止膜电位更负,这被称为超极化。为了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必须去极化,即膜电位必须达到比静止膜电位更正的电压阈值。因此,突触后膜的超极化使得在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去极化并产生动作电位的可能性较小。
在生物学中,去极化指的是细胞的膜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的变化。在神经元和其他的细胞中,一个足够大的去极化作用将会导致动作电位。超极化与之相反并抑制动作电位的发生。
GABAA受体是一种离子型受体,而且是一类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离子通道。此通道的内源配体是一种被称为GABA的神经传导物质。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里的一种主要的递质,虽然GABA在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中产生的是抑制性效应,但GABA本身并非一种抑制性而是一种刺激性递质,因为GABA激活GABA受体的开放。在GABAA受体被激活后,可以选择性的让氯化物通过,引起神经元的超极化。这种超极化引起了神经信号传递抑制,因为降低了动作电位产生的成功率GABAA,在正常条件下产生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翻转电位是-75 mV,高于GABAB受体的-100 mV。
GABAA受体是一种离子型受体,而且是一类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离子通道。此通道的内源配体是一种被称为GABA的神经传导物质。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里的一种主要的递质,虽然GABA在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中产生的是抑制性效应,但GABA本身并非一种抑制性而是一种刺激性递质,因为GABA激活GABA受体的开放。在GABAA受体被激活后,可以选择性的让氯化物通过,引起神经元的超极化。这种超极化引起了神经信号传递抑制,因为降低了动作电位产生的成功率GABAA,在正常条件下产生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翻转电位是-75 mV,高于GABAB受体的-100 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