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表字善长,范阳郡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东荆州刺史,因得罪权贵,被免去官职。十年后,朝廷复起用为着河南尹。拓跋楼孝昌元年,率军去彭城郡讨平元法僧叛乱,因功升为御史中尉。因他弹劾过汝南王元悦,在雍州刺史萧宝夤想反叛北魏时,元悦乘机叫朝廷派郦道元去宣抚,郦道元入关时被萧宝夤杀害。著有《水经注》,是著名的文学与地理学大作。
8
桓叔兴,北魏官员,桓诞子,桓晖弟。永平初年为太守,东荆州刺史表奏他前后招慰大阳蛮归附者一万七百户,请求置十六郡、五十县,诏前镇东府长史郦道元检查、设置。
岣嵝碑原刻于湖南省境内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相传此碑为颂扬夏禹遗迹,亦被称为“禹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关于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罗含的《湘中记》、赵晔的《吴越春秋》;其后,郦道元《水经注》、徐灵期《南岳记》、王象之《舆地记胜》均有记述。
华不注山又称华山,是中国山东省济南市东北,黄河南岸一座海拔197米的小山,属于齐烟九点之一。华不注山呈圆锥状,坐落在距离济南市中心大约7公里的平原上,拔地而起,与其他丘陵不相连。山下有泉,名曰华泉。华不注是花骨朵的谐音,因其形状如未开放的莲花而得名。其岩石为青灰色,跟济南南郊泰山山脉的地质构造截然不同。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𫖯的《鹊华秋色图》描绘的就是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风景。
地名学是研究地名由来、语词构成、含义、演变、分布规律、读写标准化和功能,以及地名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之学,它是地理学一个分支学科。地名研究历史悠久,中国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记载四千多处各类地名,还对部分地名命名原由和名称演变作了说明;北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记载地名达两万处左右,有语源解释的达2,300多处。
明圣湖,又名金牛湖,现存最早记录于南朝郦道元《水经注》引南朝钱唐县县令刘道真《钱唐记》,称当时的钱塘县治南三里江畔有明圣湖,古人曾见湖中又有金牛神秘莫测于是以此命名湖泊。北宋《太平御览》则记载钱塘县旧时在灵隐山下今日西湖之西;隋代钱塘县移钱塘江畔大运河南端,因而湖泊的地理方位发生变化;南宋《淳祐临安志》中虽分列西湖、明圣二湖,但仍将西湖畔的涌金门、金牛寺等景观归名于斯湖;后来的《咸淳临安志》删去此段,但仍未明确二者方位;明成化年间修的《杭州府志》则错引《钱唐记》“县南三里”为“县南两百步”,明代书籍也大量将明圣指代为西湖之旧称;清代的考据家赵一清则作《西湖非明圣湖辩》指出明圣在府城西南定山一带,定山本地的张道则在《定山小识》中认为明圣湖为铜鉴湖,其名为西湖所强占。现当代大量文献仍旧将明圣湖指代为西湖。
桑钦,字君长,东汉洛阳人,学者、地理学家。据传是《水经》一书的作者。北魏郦道元曾为此书作注,即著名的《水经注》。桑钦曾从平陵人涂浑学《毛诗》,并精通《古文尚书》。
程邈,秦始皇时代人物。相传其发明隶书,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提及出土文物相关论述对此说存疑,近年出土《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证明战国已有隶书雏形,故现以程邈整理隶书为通说。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华不注山又称华山,是中国山东省济南市东北,黄河南岸一座海拔197米的小山,属于齐烟九点之一。华不注山呈圆锥状,坐落在距离济南市中心大约7公里的平原上,拔地而起,与其他丘陵不相连。山下有泉,名曰华泉。华不注是花骨朵的谐音,因其形状如未开放的莲花而得名。其岩石为青灰色,跟济南南郊泰山山脉的地质构造截然不同。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𫖯的《鹊华秋色图》描绘的就是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风景。
雾灵山本名伏凌山,又名灵雾山、孟广硎山、五龙山,位于中国河北省兴隆县北部,为燕山山脉主峰,最高点海拔2118米,号称“京东第一高峰”。郦道元称之“伏凌山”,“伏凌”意为高峻,《水经注》称:“伏凌山甚高峻,严嶂寒深,阴崖积雪,凝冰夏结,故世人因以名山也。”相传明朝罗教始祖罗思孚在此隐居,陷入“灵雾”之中而悟道,故在此建“灵雾台”,故称“灵雾山”。后代有“大乘教”第三代祖张海量将此山改称“雾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