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指挥使司 编辑
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是中国明朝设立于地方的军事指挥机关。
8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明朝在建国之初仍然沿用元代的行省制,直至洪武九年废除行省,一级行政区“参以宋朝之典”,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民政、监察、军事。明中后期三司权力逐渐被巡抚制度接掌,巡抚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
都事,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晋代、南北朝设尚书都令史为尚书令、仆射、左右二丞之属吏,隋朝改都令史为都事。隋唐分属六尚书,秩从七品上,宋朝尚书省设三人,秩正八品,与录事同列堂后官。元代中书省左右司、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以及各行中书省均设,秩正七品或从七品。明代都察院、五军都督府、各都指挥使司、宣慰使司亦设有此首领官。
都布按三司是明朝设于各中国一级行政区的三个平行的组织,分别为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其中都指挥使司掌军事,布政使司掌民政事务,按察使司掌刑狱。明代在地方设这三个官属,以使之分权,不致顾地方官权力过大。
吏目为中国古代官职名,尊称押衙或押牙。元代于儒学等提举司及各州设吏目为僚属。明代于之翰林院、太常寺、太医院、留守司、市舶司、盐课诸司、都指挥使司、卫指挥使司、土官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及各州衙门均有设置此首领官。
吏目为中国古代官职名,尊称押衙或押牙。元代于儒学等提举司及各州设吏目为僚属。明代于之翰林院、太常寺、太医院、留守司、市舶司、盐课诸司、都指挥使司、卫指挥使司、土官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及各州衙门均有设置此首领官。
北平都指挥使司,明朝初期存在的都指挥使司之一。
乾隆二十一年,由行伍拔补狼山镇标右营把总。次年升千总。乾隆二十九年,迁吴淞营守备。乾隆三十三年,迁南汇营都指挥使司。乾隆三十九年,迁京口水师左营游击。乾隆四十四年,擢浙江镇海水师营参将。四十七年,擢瑞安协水师副将。四十九年,擢闽粤南澳镇总兵。乾隆五十年调福建台湾镇总兵。次年三月调汀州镇总兵,不久寻命仍回任南澳。同年十一月,林爽文之乱发生,乾隆五十二年三月,闽浙总督李侍尧奏调粤东兵四千助剿,陆廷柱自请前往。次年三月,事平,五月,回南澳任。因受到柴大纪牵连,降三级调用。
北平都指挥使司,明朝初期存在的都指挥使司之一。
明朝在建国之初仍然沿用元代的行省制,直至洪武九年废除行省,一级行政区“参以宋朝之典”,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民政、监察、军事。明中后期三司权力逐渐被巡抚制度接掌,巡抚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
吏目为中国古代官职名,尊称押衙或押牙。元代于儒学等提举司及各州设吏目为僚属。明代于之翰林院、太常寺、太医院、留守司、市舶司、盐课诸司、都指挥使司、卫指挥使司、土官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及各州衙门均有设置此首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