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特罗尼勒斯桌山群 编辑
都特罗尼勒斯桌山群是火星上一处方圆937公里的区域,其中心坐标为北纬43.9°、西经337.4°处,它东西横跨西经344°–西经325°,南北覆盖北纬40°–北纬48°。都特罗尼勒斯桌山群区坐落于阿拉伯台地北部,并被包含在伊斯墨纽斯湖区内。它紧邻火星火星分界,处于古老崎岖的南部高地和北半球低地平原之间。该地区分布着众多可能形成于过去某个冰川期的平顶瘤状地形,东面则是普罗敦尼勒斯桌山群伊斯墨诺斯槽沟群。目前该地区依然存有冰川,据估计至少有一道冰川形成于最近1万至10万年前,从最近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探测表明,都特罗尼勒斯桌山群部分地区确实蕴藏着水冰。
2
相关
平原上部单元是在火星中纬度地区发现的50-100米厚的覆盖层残余物,首次是在都特罗尼勒斯桌山群探测到,但其他地方也有出现。该残余层由撞击坑和洼地中以及沿平顶山分布的一系列倾斜结构层组成。倾斜层的大小和形状可能各不相同,有些看起来像来自中美洲的阿兹特克金字塔。
马墨耳斯谷是火星北部一道蜿蜒修长峡谷中的一组河谷,它们从塞鲁利陨击坑一路绵延往北,穿越崎岖坑洼的阿拉伯台地腹地,抵达辽阔的北方大平原边缘附近的都特罗尼勒斯桌山群,全程长约1000多公里,这些河谷平均宽25公里,深达1200米。
锐蚀地形 是火星某些区域共有的一种表面特征并发现于水手9号所拍摄的照片中。它位于两种不同的地形之间,火星表面可分为火星分界:覆盖了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低矮、年轻、无陨坑的平原;以及覆盖了南半球和一小部分北半球的高耸、古老、陨坑遍布的区域。介于这两种区域间的地区被称为火星分界区,其中部分包含了锐蚀地形。这种地形混杂着悬崖、平顶山、地垛群以及直壁和蜿蜒的峡谷,还包含有紧挨陡崖的平坦低地和1-2公里高的陡坡或悬崖,该地区的河谷有宽阔平坦的地表和陡峭的崖壁。锐蚀地形出现在阿拉伯台地北部区北纬30°至50°、西经270°至360°之间;以及埃奥利斯桌山群中北纬10°至南纬10°、西经240°至210°之间,锐蚀地形两个典型的示例是都特罗尼勒斯桌山群和普罗敦尼勒斯桌山群。 
环形模具陨石坑是火星上一种看上去像烘焙用环形模具的撞击陨石坑。这种陨坑发现于火星上部分埋藏有冰的区域,据信,它们是因陨石撞击到被碎屑覆盖的冰层而形成。实验室模拟证实,撞击冰层上的结果会形成“环形模具形状”。它们也比小行星撞击固体岩石形成的陨石坑更大,撞击到冰中会使冰变热,并融化成环形模具形状。这些陨石坑常见于舌状岩屑坡和线状谷底沉积中。在都特罗尼勒斯桌山群一道沿火星分界线分布的峡谷—马墨耳斯谷中发现了很多。它们可能是未来火星定居者寻找水冰的一条捷径。
普罗敦尼勒斯桌山群是火星伊斯墨诺斯湖区的一处区域,其中心坐标为北纬43.86°、东经 49.4°,东西范围为东经59.7°至东经37°,南北二端为北纬39.87°到北纬47.06°。普罗敦尼勒斯桌山群位于都特罗尼勒斯桌山群与尼罗瑟提斯桌山群之间,它们都坐落在火星分界区内,1973年,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接受了普罗敦尼勒斯桌山群的命名。
同心坑沉积是指撞击坑坑底大部分地区绵延着许多道平行山脊的地形地貌,这种类型的撞击坑在火星中纬度地区很常见,并普遍认为是冰川运动所造成的。火星上被称为都特罗尼勒斯桌山群和普罗敦尼勒斯桌山群的地区都分布着许多同心坑沉积。
平原上部单元是在火星中纬度地区发现的50-100米厚的覆盖层残余物,首次是在都特罗尼勒斯桌山群探测到,但其他地方也有出现。该残余层由撞击坑和洼地中以及沿平顶山分布的一系列倾斜结构层组成。倾斜层的大小和形状可能各不相同,有些看起来像来自中美洲的阿兹特克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