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动力学 编辑
酶动力学,又被称为酶催化动力学、酶反应动力学或酵素动力学,是研究酶催化化学反应速率的学科。酶动力学对于某一特定酶的研究,可以提供许多重要信息。如该种酶的催化机理、在代谢途径中的作用、其在细胞中的活性如何被调控以及相关药物毒药如何抑制其活性。
1
相关
双倒数图也称为莱恩威弗-伯克作图,是生物化学用来描述酶动力学的莱恩威弗-伯克方程的图示法,由汉斯·莱恩威弗和迪恩·伯克于1934年提出。
米-门二氏动力学,又称米氏动力学,是由德国生物化学家雷昂诺·米凯利斯和加拿大医师贸特·门顿在1913年提出,它在酶动力学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程,可以描述多种非变异构酶动力学现象,其表示式为:





V

0


=

V

m
a
x





[
S
]



K

M


+
[
S
]





{\displaystyle V_{0}=V_{max}{\frac {[S]}{K_{M}+[S]}}}

米-门二氏动力学,又称米氏动力学,是由德国生物化学家雷昂诺·米凯利斯和加拿大医师贸特·门顿在1913年提出,它在酶动力学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程,可以描述多种非变异构酶动力学现象,其表示式为:





V

0


=

V

m
a
x





[
S
]



K

M


+
[
S
]





{\displaystyle V_{0}=V_{max}{\frac {[S]}{K_{M}+[S]}}}

米-门二氏动力学,又称米氏动力学,是由德国生物化学家雷昂诺·米凯利斯和加拿大医师贸特·门顿在1913年提出,它在酶动力学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程,可以描述多种非变异构酶动力学现象,其表示式为:





V

0


=

V

m
a
x





[
S
]



K

M


+
[
S
]





{\displaystyle V_{0}=V_{max}{\frac {[S]}{K_{M}+[S]}}}

米-门二氏动力学,又称米氏动力学,是由德国生物化学家雷昂诺·米凯利斯和加拿大医师贸特·门顿在1913年提出,它在酶动力学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程,可以描述多种非变异构酶动力学现象,其表示式为:





V

0


=

V

m
a
x





[
S
]



K

M


+
[
S
]





{\displaystyle V_{0}=V_{max}{\frac {[S]}{K_{M}+[S]}}}

米-门二氏动力学,又称米氏动力学,是由德国生物化学家雷昂诺·米凯利斯和加拿大医师贸特·门顿在1913年提出,它在酶动力学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程,可以描述多种非变异构酶动力学现象,其表示式为:





V

0


=

V

m
a
x





[
S
]



K

M


+
[
S
]





{\displaystyle V_{0}=V_{max}{\frac {[S]}{K_{M}+[S]}}}

双倒数图也称为莱恩威弗-伯克作图,是生物化学用来描述酶动力学的莱恩威弗-伯克方程的图示法,由汉斯·莱恩威弗和迪恩·伯克于1934年提出。
双倒数图也称为莱恩威弗-伯克作图,是生物化学用来描述酶动力学的莱恩威弗-伯克方程的图示法,由汉斯·莱恩威弗和迪恩·伯克于1934年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