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舰 编辑
铁甲舰,又称装甲舰,是19世纪下半叶早期开始,外覆有坚硬的装甲的一种军舰,并流行至今。
1
相关
德国铁甲舰列表包含普鲁士海军暨后来的德意志帝国海军从1860年代中期至1880年代初合共购买或建造的十六艘铁甲舰。直至1860年,普鲁士海军仍只有无防护的木制军舰。翌年,阿达尔贝特亲王与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拟定了一份舰队扩充计划,其中包括四艘大型铁甲舰和四艘小型铁甲舰。因为当时德国造船厂尚不具备建造此类舰船的能力,计划中后者的两艘将立即向英国订购。到1864年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爆发时,敌对的丹麦海军已有三艘铁甲舰入役;因此,普鲁士购买了当时分别由英国和法国建造的铁甲舰阿米尼乌斯号铁甲舰和阿达尔贝特亲王号铁甲舰。但由于战争所引发的政治问题,阿米尼乌斯号和阿达尔贝特亲王号的交付被推迟至普奥联军获胜之后。两艘舰于1865年投入服役。
定远级战列舰是清廷委托德意志帝国普鲁士王国伏尔铿造船厂制造的7,000吨级的铁甲舰。定远级铁甲舰有两艘,分别为定远舰及镇远舰,二舰于1885年开始服役,成为清朝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而定远则同时为舰队旗舰。排水量7,000吨的定远与姊妹船镇远是中国海军史上唯有的两艘战列舰,装甲厚12至14英寸,主要武装为2座305毫米口径的双联主炮。
前无畏舰是在1890年代中期至1905年期间建造的战舰的统称。它取代铁甲舰,成为各国海军的主力,直至二十世纪初被无畏舰所取代。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是德国的首个远洋战列舰船级,也是首批装备无线通讯的德国军舰,它们代表着德国铁甲舰的巅峰。该船级由勃兰登堡号战列舰、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魏森堡号战列舰和韦尔特号战列舰组成,与德意志帝国海军的传统惯例相反,该船级不是根据主导舰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命名,而是按最先新船下水的勃兰登堡号命名。四艘舰均是在1890年架设龙骨、并于1893年完工,仅1894年完工的魏森堡号除外。它们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就任国家海军办公室国务大臣前便兴起,并成为了提尔皮茨在《舰队法》中要求的战列舰的基石。
战士级铁甲舰,或称勇士级铁甲舰,是1859年至1862年间为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两艘军舰的所属船级,这是第一种带有铁壳的远洋铁甲舰。战士级铁甲舰被设计为装甲巡防舰,用以应对1858年法国的光荣号铁甲舰与它的姊妹舰。战士级最初装备了后装线膛炮和前装滑膛炮,但最后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后膛炮因不可靠而退役。
德国岸防舰列表包含所有德意志帝国海军在1880年代至1890年代初建造的岸防舰。在1880年代前后,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一系列岸防舰,以保护其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海岸线。在1870年代至1880年代早期,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许多各种设计的铁甲舰。然而,在1880年代中期,由于对萨克森级铁甲舰性能上的不满,以及绿水学派的兴起,时任帝国海军司令列奥·冯·卡普里维放弃大规模主力舰的建造,转而青睐岸防舰和鱼雷艇。因此,下一代大型军舰齐格弗里德级岸防舰要比早期的铁甲舰小得多,而且装备的主炮只有3门大口径火炮。这些舰只被用来保卫德国港口。其中6艘建于1888年至1894年间。另外两艘奥丁级岸防舰在1892年至1896年间的建造过程中针对前级进行设计改进。
德国海军——特别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和纳粹德国海军在1890年代至1940年代期间建造一系列战列舰。最初为了在战时保卫其北部和波罗的海海岸,德国建造一系列小型铁甲舰,其中包括岸防舰和装甲巡防舰。而随着1888年凯撒威廉二世即位,德意志帝国海军开始适合大国的海军扩张计划。海军立即推动建造4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之后不久又建造5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1897年随着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上任海军国务秘书,海军建设得到提速。提尔皮茨的“风险理论”计划建立一支足够强大的舰队,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英国不得不考虑规避与德国发生战争的风险,以保存其优势。
德国海军——特别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和纳粹德国海军在1890年代至1940年代期间建造一系列战列舰。最初为了在战时保卫其北部和波罗的海海岸,德国建造一系列小型铁甲舰,其中包括岸防舰和装甲巡防舰。而随着1888年凯撒威廉二世即位,德意志帝国海军开始适合大国的海军扩张计划。海军立即推动建造4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之后不久又建造5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1897年随着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上任海军国务秘书,海军建设得到提速。提尔皮茨的“风险理论”计划建立一支足够强大的舰队,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英国不得不考虑规避与德国发生战争的风险,以保存其优势。
爱立信号驱逐舰是一艘隶属于美国海军的驱逐舰,为奥拜恩级驱逐舰的六号舰。她是美军第二艘以爱立信为名的军舰,以纪念美国内战时期为海军设计铁甲舰的瑞典裔工程师约翰·爱立信。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大日本帝国海军为扩充舰队大量建造战舰。大日本帝国过去极少从外国购买铁甲舰,并一度接受绿水学派海军思想,注重成本低廉的鱼雷艇和破交战,对抗造价昂贵的重型装甲船。19世纪90年代初,造船技术和能力远远不足的日本为对抗清朝北洋水师从英国订造两艘富士型战舰。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令日本海军认定绿水学派思想站不住脚,为此制订十年海军建设计划,共需六艘战列舰和六艘装甲巡洋舰。两艘敷岛级战舰、朝日号战舰与三笠号战舰也是从英国购买。日本海军深知建设能力不可能追上英国与美国,决定海军舰船始终立足更好的质量,抵消数量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