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巡洋舰 编辑
防护巡洋舰是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巡洋舰,它的名字来源于其船体中设有平式或是穹顶式的装甲板以保护机器不被炮弹破片击伤。与它们同时出现的还有装甲巡洋舰,后者在两侧船壳上也有装甲带。中国近代也称为穹甲快船。
1
相关
帕拉达级防护巡洋舰,是俄罗斯帝国海军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建造的一级3艘防护巡洋舰。本级三舰均参加了日俄战争,然而并无太多建树。其中狄安娜号在黄海海战中突破日军封锁前往胡志明市而得以幸存,战后返回俄国;而帕拉达号突围失败,被大日本帝国海军俘获。最后一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则参加了对马海峡海战,后因十月革命炮打冬宫而闻名于世,苏联时期改为博物馆船,至今仍有海军军人在舰上服役并维护该舰。
海天级防护巡洋舰,是清朝在经过甲午战争惨败、北洋水师主力舰艇损失殆尽的情况下,为了重建清朝新式海军而购买的一型防护巡洋舰,是清朝在海军重建时期吨位最大、也是有清一朝吨位仅次于定远级战列舰的大型作战军舰。
维多利亚·路易丝级防护巡洋舰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一个防护巡洋舰船级。该船级由首舰维多利亚·路易丝号防护巡洋舰、赫塔号防护巡洋舰、弗蕾亚号防护巡洋舰、菲内塔号防护巡洋舰和末舰汉萨号防护巡洋舰所共同组成。它们的设计引入了飞剪式帆船和撞角式舰艏的结合,以及后来的德国装甲巡洋舰的典型特征。这些舰只于1895至1896年架设龙骨,1897至1898年新船下水,并于一年后投入舰队使用。
威廉王妃号是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海军的一艘防护巡洋舰。她是伊伦娜级防护巡洋舰的第二艘,也是末舰,她唯一的姊妹舰是该级首舰伊伦娜号防护巡洋舰。威廉王妃号于1886年在基尔的弗里德里希·克虏伯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工建造,于1887年9月下水,并于1889年11月投入使用。这艘巡洋舰是以德皇威廉二世的第一任妻子奥古斯塔·维多莉亚的名字命名的。建造时,这艘船配备14门150口径主炮,最高航速为18节。
广丙号防护巡洋舰,为清朝自制的防护巡洋舰,建成后原配属广东水师,甲午战争前夕加入北洋水师协助对日作战。战争期间,广丙号参加了黄海海战。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几近弹尽粮绝的广丙号随威海卫清军向日军投降。
从19世纪晚期开始,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海军试验各种类型的巡洋舰,包括小型的通报舰和大型的防护巡洋舰。由于预算限制,海军无法针对舰队服务或者执行海外任务的分别设计和建造专用巡洋舰。因此,海军建设部门试图设计能够同时满足两种用途的舰艇——防护巡洋舰。最先登场的是两艘伊伦娜级防护巡洋舰舰只,于1886年开始敷设龙骨。防护巡洋舰的设计和建造经验逐渐发展成为更强大的舰船,最终研发形成德国第一艘装甲巡洋舰——俾斯麦首爵号装甲巡洋舰。此舰于1896年开建,比最早一艘防护巡洋舰要晚10年。
新高级防护巡洋舰是大日本帝国海军自行设计、建造的一级防护巡洋舰。本级最大的特点是完全没有装备鱼雷;这种设计理念同样也影响到了稍后设计、建造的音羽号防护巡洋舰。不过日本海军很快就放弃了这种激进的思想,在日俄战争结束后建造的利根号防护巡洋舰上再次恢复了鱼雷武装。
松岛号防护巡洋舰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防护巡洋舰,为松岛级防护巡洋舰命名舰。本舰设计时意图以小吨位舰艇装载大口径火炮,来抗衡当时清朝北洋水师的主力舰。甲午战争爆发时,本舰作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多次作战。日俄战争时期本舰退居二线,执行了辅助任务。1908年4月30日凌晨,本舰结束远洋航海回到日治台湾澎湖县马公港时因弹药库自燃而爆炸下沉,350名船员近半数丧生。
高砂号防护巡洋舰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防护巡洋舰。一般认为高砂属于吉野级防护巡洋舰2号舰,但由于高砂在吉野号防护巡洋舰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所以也有将其单列为“高砂级”的做法。本舰参加了日俄战争,在参与日本海军旅顺口海战时,触雷沉没,成为日本海军在日俄战争中所损失的最后一艘大型军舰。
松岛级防护巡洋舰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一级防护巡洋舰。本级由法国设计师白劳易主持设计,最大的特点是以小船扛大炮的方式,在仅有4100吨的舰体上配备了320毫米口径的大口径火炮,意图据此抗衡当时清朝北洋水师的主力舰。由于本级排水量有限,保证火力的代价即为牺牲了防护能力,故有“手持利刃之赤身裸体兵”一称。本级共建成三艘,其中前两艘在法国进行建造。三号舰桥立则为培养日本本国造船能力,而在国内的造船厂进行建造。这也是日本国内首次建造如此规模的大型军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