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郡谢氏 编辑
陈郡谢氏,是中古时代一个以陈郡郡望谢氏士族,与琅邪王氏、颍川庾氏及太原王氏同为鼎盛于东晋的士族领袖。自东晋至于南陈,子孙蕃盛,名士辈出,百年不绝,常与琅琊王氏并称为王谢。
2
相关
琅邪王氏,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以琅邪郡为郡望的王姓世族。琅邪王氏在汉朝兴起,东晋时期发展为侨姓士族的最高门第,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现今为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王姓的始祖,尤其以苏北至皖北,如徐州萧县一代最盛。
谯国桓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桓姓士族,祖籍谯国,有自东汉至东晋一直活跃于政治舞台,有谯国龙亢桓氏和谯国铚县桓氏两个支族。在东晋前期,谯国龙亢桓氏与另一士族陈郡谢氏一直处于分庭抗礼的状态。
桓冲,表字幼子,小字买德郎,谯国龙亢人。东晋宣城内史桓彝之子,大司马桓温弟,东晋著名将领、军事家。桓冲忠于晋室,虽桓氏与以谢安为首的陈郡谢氏有所冲突,但仍以国家为首,牺牲宗族利益,将原本桓温时取得的扬州刺史职位让了给谢安,反倒自愿出镇外地。后又与谢氏于东西两边协力防御前秦的进攻,助东晋于淝水之战中获胜,但于战后翌年病逝。桓冲在东晋官至车骑将军,故被称为桓车骑。后桓玄称帝,追赠太傅、宣城王。
桓温,表字元子,谯国龙亢人。东晋重要将领及权臣、军事家,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官至大司马、录尚书事。宣城内史桓彝长子,因领兵消灭成汉而声名大盛,又曾三次领导桓温北伐,掌握朝政并曾操纵废立,更有意夺取帝位,但终因最后一次北伐大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势力而未能如愿。死前欲得九锡亦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时也未能实现。因桓温获赐谥号宣武,故《世说新语》称其为“桓宣武”。其子桓玄后来一度篡夺东晋帝位而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楚宣武帝”。
琅邪王氏,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以琅邪郡为郡望的王姓世族。琅邪王氏在汉朝兴起,东晋时期发展为侨姓士族的最高门第,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现今为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王姓的始祖,尤其以苏北至皖北,如徐州萧县一代最盛。
司马道子,表字道子,河内郡温县人。东晋宗室,晋简文帝第五子,孝武帝亲弟。初封琅邪王,后徙封会稽王。司马道子在孝武帝朝是与皇室血缘最近的一支,在当时被委以朝政大任,又排挤当国的陈郡谢氏士族,皇族权力得以提升。然而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皆嗜酒,司马道子亦任用小人,致令朝政渐见败坏;而孝武帝信任的臣下亦有不齿于司马道子党众的人,两派之间矛盾造成主相之间的斗争。孝武帝死后,司马道子辅政掌权,继续任用王国宝等宠臣,招来王恭发兵讨伐。司马道子虽然屈服,但仍以司马尚之和王愉等人试图抗衡,却招来王恭第二度讨伐,最终倚靠儿子司马元显平定。及后政事皆由司马元显掌握,司马道子则沉溺于酒醉之中。司马元显最终败于桓玄,司马道子亦遭流放,不久被杀。
桓温,表字元子,谯国龙亢人。东晋重要将领及权臣、军事家,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官至大司马、录尚书事。宣城内史桓彝长子,因领兵消灭成汉而声名大盛,又曾三次领导桓温北伐,掌握朝政并曾操纵废立,更有意夺取帝位,但终因最后一次北伐大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势力而未能如愿。死前欲得九锡亦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时也未能实现。因桓温获赐谥号宣武,故《世说新语》称其为“桓宣武”。其子桓玄后来一度篡夺东晋帝位而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楚宣武帝”。
桓冲,表字幼子,小字买德郎,谯国龙亢人。东晋宣城内史桓彝之子,大司马桓温弟,东晋著名将领、军事家。桓冲忠于晋室,虽桓氏与以谢安为首的陈郡谢氏有所冲突,但仍以国家为首,牺牲宗族利益,将原本桓温时取得的扬州刺史职位让了给谢安,反倒自愿出镇外地。后又与谢氏于东西两边协力防御前秦的进攻,助东晋于淝水之战中获胜,但于战后翌年病逝。桓冲在东晋官至车骑将军,故被称为桓车骑。后桓玄称帝,追赠太傅、宣城王。
桓温,表字元子,谯国龙亢人。东晋重要将领及权臣、军事家,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官至大司马、录尚书事。宣城内史桓彝长子,因领兵消灭成汉而声名大盛,又曾三次领导桓温北伐,掌握朝政并曾操纵废立,更有意夺取帝位,但终因最后一次北伐大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势力而未能如愿。死前欲得九锡亦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时也未能实现。因桓温获赐谥号宣武,故《世说新语》称其为“桓宣武”。其子桓玄后来一度篡夺东晋帝位而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楚宣武帝”。
北府军,又名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谢玄所创立的一支军队,一开始军权几乎只属于陈郡谢氏家族,后数度易主,并成为东晋中后期及刘宋前期的军队主力。组建时本无名,后来因着这支军队百战百胜的战绩名气而称作北府军,而“北府”之名出于获授都督徐兖二州诸军事者之将军号常以北为号,故其军府所在为北府,晋徐兖二州军府常镇建康东北方之京口,故当时人亦称京口为“北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