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 编辑
结集。佛灭后,诸弟子相会,为防止异见邪说,诵佛陀之说法,举各自所闻确实者,结合集成之,为大小乘经典。又作集法、集法藏、结经、经典结集,亦称为合诵或会诵。早期的佛教没有书面和文字经典,僧众以口头传诵方式,传承佛陀的教法。结集是指佛教僧团进行集会,由上座比丘主持,与会三藏比丘分别诵出佛的教法,由大众对内容共同审定,再编成次第。不同的佛教宗派所共同承认的有二或三次的结集;经过多次结集,最终形成了现在经文的文字记录。印顺法师认为经与律,是不断的传诵出来,不断结集而完成的,并非如传说的那样,一次结集就一切完成了。
1
相关
七百结集,也通称为毘舍离结集、毘舍离集结、第二次结集、第二次集结,佛教术语,“结集”或“集结”是指僧伽集会合诵三藏。释迦文佛佛灭百年后,因毘舍离比丘行十事,耶舍长老发起,七百阿罗汉比丘在毗舍离进行结集,进行羯磨表决其为非法,以保持佛教戒律的严格执行。
第三次结集又称华氏城结集,佛教术语,“结集”或“集结”是指僧伽集会合诵三藏。在大约佛陀入灭235年前后,由阿育王召集在华氏城举行。当时有大量外道为了供养混入佛教,比丘僧伽不同他们一起举行布萨会和自恣会,因此阿育王园寺七年没有举行布萨会,阿育王请回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平息诤论举行布萨会。在阿育王遣散所有外道之后,帝须尊者举行布萨会,此后选取了一千位通达三藏的阿罗汉进行合诵,合诵历时九个月完成。
窟外集结,又称界外集结,佛教术语,意指在王舍城七叶窟外发起的集结,汉传佛教传说称大众部起源于此次集结,这次集结的内容多数被归入论藏及杂藏之中,大乘佛教许多经典也被认为起源于此次集结。窟外结集一般相信是一个不可靠的传说。
五百结集,也通称为王舍城结集、第一次结集,“结集”或“集结”是指僧伽集会合诵三藏。佛陀释迦牟尼涅槃荼毘八王分舍利后,大迦叶尊者率五百阿罗汉至王舍城坐雨安居,于阿阇世王在王舍城毘婆罗山侧七叶窟前兴建的讲堂,僧团举行了第一次结集活动,为佛教经律的起源。
窟外集结,又称界外集结,佛教术语,意指在王舍城七叶窟外发起的集结,汉传佛教传说称大众部起源于此次集结,这次集结的内容多数被归入论藏及杂藏之中,大乘佛教许多经典也被认为起源于此次集结。窟外结集一般相信是一个不可靠的传说。
窟外集结,又称界外集结,佛教术语,意指在王舍城七叶窟外发起的集结,汉传佛教传说称大众部起源于此次集结,这次集结的内容多数被归入论藏及杂藏之中,大乘佛教许多经典也被认为起源于此次集结。窟外结集一般相信是一个不可靠的传说。
五百结集,也通称为王舍城结集、第一次结集,“结集”或“集结”是指僧伽集会合诵三藏。佛陀释迦牟尼涅槃荼毘八王分舍利后,大迦叶尊者率五百阿罗汉至王舍城坐雨安居,于阿阇世王在王舍城毘婆罗山侧七叶窟前兴建的讲堂,僧团举行了第一次结集活动,为佛教经律的起源。
传说佛教初兴时期,经文以口口相传。在佛陀入灭之后,其弟子为了保证佛经的流传,在佛陀弟子大迦叶尊者的领导下,于灵鹫山下王舍城的七叶窟进行集结,共有五百名弟子参加。此次集结称为“王舍城集结”,“五百集结”或“七叶窟集结”。经过几次集结,最终形成了经文的文字记录。
七百结集,也通称为毘舍离结集、毘舍离集结、第二次结集、第二次集结,佛教术语,“结集”或“集结”是指僧伽集会合诵三藏。释迦文佛佛灭百年后,因毘舍离比丘行十事,耶舍长老发起,七百阿罗汉比丘在毗舍离进行结集,进行羯磨表决其为非法,以保持佛教戒律的严格执行。
五百结集,也通称为王舍城结集、第一次结集,“结集”或“集结”是指僧伽集会合诵三藏。佛陀释迦牟尼涅槃荼毘八王分舍利后,大迦叶尊者率五百阿罗汉至王舍城坐雨安居,于阿阇世王在王舍城毘婆罗山侧七叶窟前兴建的讲堂,僧团举行了第一次结集活动,为佛教经律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