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又称母,在双性繁殖的生物中,是指负责制造卵子的个体的性别,而负责制造精子的则称为雄性,在缺乏雄性的情况下,大部分雌性的个体并不能自我繁殖,但有少数生物雌性的个体能自我繁殖,这种做法,相对的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需要准备给子代的多套基因组等等。在比较复杂的生物当中,雌性还具有初步孵育后代的功能。
7
狮虎,又称为彪、狮虎兽,是雄狮与雌虎混种后的产物,是属于猫科豹属的一员,但父母亲属不同物种。其样貌似狮似虎,身上长有虎纹。其与雄虎与雌狮杂交后的产物虎狮并不相同。狮虎是所有猫科动物物种当中体型最大者,体型比狮子、老虎都要来的大上许多,体型差距相当明显,成年体型甚至比棕熊、北极熊都还要来的硕大,是目前全世界体型最大的食肉性哺乳类兼混血猫科动物。
短腹幽蟌,又称后黑溪蟌或台湾溪蟌,是幽蟌科幽蟌属的一种豆娘,为台湾动物特有种列表,4-11月出现,其中以6-9月最多,常见于溪流。体长39-52Mm,雄虫头胸部呈黑色,腹部为橙红色,后半段为黑色,雌虫腹部为黑色,侧视有一条黄色的纵线,翅膀呈黑褐色,末段透明。雌虫产卵于水中的石头或枯木上,也会潜入水中产卵,行为十分特殊,稚虫体型宽广,腹面体侧具腹管鳃,尾鳃三条肉质,末端束管状。
泥圆翅锹形虫是红圆翅锹形虫的亚种,大多为黑色翅鞘个体,少数有与红圆翅颜色相近的个体。本种跟一般锹形虫一样,是完全变态的昆虫,本种也有着圆翅锹形虫当中一定要俱备的圆滑翅鞘。在1994年被《世界锹形虫大图鉴》的两位作者定位为台湾特有种特有种。本种在台湾新竹县观雾地区容易发现橙色个体,与红圆翅锹形虫的外观十分相近,容易使人混淆。本种体型雄虫约23~43毫米,雌虫则是约27~37毫米,主要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下,在山区横贯公路的路面上十分常见。
短尾幽蟌为幽蟌科尾溪蟌属下的一种。普遍分布于低海拔山区,但数量较短腹幽蟌少,常见于清澈溪流或上游活动。体长40-48Mm,雄虫复眼为黑色,合胸呈黑色具蓝色的粉末,未成熟的雄虫近似雌虫,合胸侧视具黑、黄相间条纹,成熟的个体为蓝灰色不具斑纹,腹部为黑色,末端呈白色,雌虫较小,合胸侧视具黑、黄斑纹无粉末分布,腹部较粗,末端无白色分布。
驴骡,正式名称“𫘝𫘨”。雌驴和雄马的种间杂种。外貌似驴。耐粗饲,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挽力大而持久,但不及马骡。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
红圆翅锹形虫,因拥有着如小提琴般的光泽,少数有黑色个体,是完全变态的昆虫,本种也有着圆翅锹形虫当中一定要俱备的圆滑翅鞘。本种早期在泰国、中国均有发现到近源种,如今已定位为台湾特有种。本种在台湾中北部地区容易发现黑色个体,与其亚种泥圆翅锹形虫的外观十分相近,容易使人混淆。本种体型雄虫约29~54毫米,雌虫则是约28~42毫米,主要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下,在山区横贯公路的路面上十分常见。
虎狮是雄虎跟雌狮的人工圈养混种后代,是比狮虎更罕见的混种。
黄基蜻蜓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山区,栖息水质较好的水域。体长40-45Mm,雄虫身体呈红色,合胸侧缘有2条黑色宽大的斜带;雌虫身体呈黄褐色,合胸侧视有2条黑色的斜带斑,腹部也为黄褐色,各节侧缘具黑斑。
褐基蜻蜓,
分布于低中海拔山区,栖息于池塘、沼泽等水域。体长40-50Mm,雄虫复眼上红下黑褐色,合胸呈红色,腹部为红色,背面第8-9节有2枚小黑斑,翅膀透明,前翅的前缘脉为红色,前后翅基具黑褐色斑纹。雌虫胸腹为黄褐色,腹背中央具一条黑色的中线,后翅基脉褐斑区域较大。未成熟的雄虫近似雌虫但腹背无黑色纵走的斑纹,容易区别。外观近似大华蜻蜓但雄虫腹末端黑色发达及肛附器较长。
绍德春蜓分布于低海拔山区的溪流,也常出现在林道,数量多且分布广。体长52-57Mm,雄虫复眼呈绿色,合胸呈黑色,背方有2条黄色纵纹,下方左右各有一枚黄色斑点,侧视有3条黄色斜带,腹部为黑色,腹背第7节基部有一枚较大的黄斑,雌虫腹部较粗,第7节黄斑较小,以点水式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