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 编辑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中国明朝初年建文帝在位时发生的一场因削藩政策引发的争夺皇位的内战。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与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为首的藩王共同反叛侄儿建文帝建文帝,战争持续近三年。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燕以北京市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朝廷军队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攻下帝都应天府。建文帝失踪后下落不明,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
3
相关
明东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的陵墓。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明孝陵东约60米处。原为懿文太子墓,朱允炆即位后,将其升格为陵。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再降东陵为懿文太子墓。南明弘光帝、清朝乾隆帝两次恢复朱标、朱允炆的帝号。因惠宗上的陵号已经无考,后世称其为东陵。东陵与孝陵共用一条主神道,墓道口在21世纪初被探明发现。
保定府,明朝、清朝两代的府,洪武元年改保定路置,治所在清苑县,先属北平布政使司,靖难之役中改属平燕承宣布政使司,靖难后改属北直隶明清北京城。下辖:清苑县、满城县、安肃县、定兴县、新城县、唐县、雄县、容城县、庆都县、博野县、蠡县、完县等县和安州、易州、祁州三州,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潴龙河、唐河、拒马河之间,略小于今保定市的范围。
朱赞仪,明朝第二代靖江王,籍贯安徽凤阳,明太祖朱元璋长兄朱兴隆之曾孙,祖父为明朝开国功臣朱文正,文正是朱元璋侄,父靖江王朱守谦,洪武三十年三月,明太祖诏令朱赞仪拜访秦、晋、燕、周、楚、齐、蜀、湘、代、肃、辽、庆、谷十三藩王,自湘、楚入蜀,历陕西,抵河南、山西、北平,东至大宁、辽阳,从山东回京师。朱赞仪恭慎好学,习得治国之道。建文二年袭封,因靖难之役于永乐元年才复藩到封地,萧用道为长史辅佐朱赞仪。永乐六年薨,谥悼僖。
姚广孝,幼名天僖,赐名广孝,法名道衍,表字斯道,又字独暗,庵号独庵,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通称姚道衍。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江路长洲县人。中国元朝末明朝初政治人物,明成祖朱棣最重要的谋臣。原为禅宗僧人、诗人,他的战术变化多端,靖难之役中有时主张防守战,有时主张闪电战,朱棣皆听其计,为协助朱棣叛变、篡位的第一功臣,缁衣宰相。
承运传》明万历年间刊本,四卷四十则。以朱棣夺权为体材,为史上最有名的“靖难之役”。本书主旨在歌颂燕王朱棣的博大、英勇、果断、斥责建文帝的近臣齐泰、黄子澄等人。
壬午之难,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获胜后杀害忠于建文帝大臣的事件。朱棣攻破南京后,建文帝朱允炆焚宫自尽,朱棣随后即位。而建文一朝,朝臣六百余人,只有二十九人投降。朱棣勃然大怒,对建文帝臣属开展清算和镇压,忠于建文帝的大臣被杀者一百二十人,更有甚者灭方孝孺十族,坐死者达八百七十三人。时为建文壬午四年,故称壬午殉难。
张武,湖广布政使司长沙府浏阳县人,明朝初期军事将领、靖难之役人物。
徐祥,湖广行省兴国路大冶县人,明朝军事将领、靖难之役人物。
张武,湖广布政使司长沙府浏阳县人,明朝初期军事将领、靖难之役人物。
平燕承宣布政使司靖难之役时明惠帝所设之藩司,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之沿续,建文四年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