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 编辑
革兰氏染色是用来鉴别细菌的一种方法:这种染色法利用细菌细胞壁上的生物化学性质不同,可将细菌分成两类,即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这一染色方法由丹麦医生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于1884年所发明,最初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白氏肺炎菌之间的关系,后推广为鉴别细菌种类的重要特性之一,对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着广泛用途。
2
相关
革兰氏阴性菌泛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添加了结晶紫,再添入另一种复染染料,从而将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或粉色。通过这种测试我们可以区分两种细胞壁结构不同的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在反应后的除色溶液中将呈现结晶紫的颜色。相较于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通常会导致人类疾病——例如最具代表性的大肠杆菌。
麻风杆菌,也称韩森氏杆菌,是一种可引起麻风病的分支杆菌,菌体呈短小棒状或稍弯曲,长约2-6µm,宽约0.2-0.6µm,抗酸染色呈红色,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好氧菌。
革兰氏阳性菌是能够用革兰氏染色染成深蓝或紫色的细菌,而革兰氏阴性菌不能被染色。它们细胞壁中含有较大量的肽聚糖,但经常缺乏革兰氏阴性菌所拥有的第二层膜和脂多糖层。
革兰氏阴性菌泛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添加了结晶紫,再添入另一种复染染料,从而将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或粉色。通过这种测试我们可以区分两种细胞壁结构不同的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在反应后的除色溶液中将呈现结晶紫的颜色。相较于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通常会导致人类疾病——例如最具代表性的大肠杆菌。
麻风杆菌,也称韩森氏杆菌,是一种可引起麻风病的分支杆菌,菌体呈短小棒状或稍弯曲,长约2-6µm,宽约0.2-0.6µm,抗酸染色呈红色,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好氧菌。
放线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可栖息于水中或陆地上,虽然一开始被认定为土壤菌,但淡水中的种类可能比陆地上的更丰富,它们具有分支的纤维和孢子,依靠孢子繁殖,表面上和属于真核生物的真菌类似。曾经由于放线菌的形态,人们认为它们是介于细菌和霉菌之间的物种,因此原来它们被分类为“放线菌目”。但因为放线菌没有核膜,且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和其它细菌一样。目前透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放线菌被确定为细菌的一个大分支。放线菌用革兰氏染色可染成紫色,和另一类革兰氏阳性菌——厚壁菌门相比,放线菌的GC含量较高。但2012年的研究显示,一些淡水的放线菌的GC含量较低,这些淡水放线菌的GC比可以低至 42% 。
番红是个用在组织学和细胞学的生物染色剂。番红在一些染色实验计划表中用作复染剂,将所有的细胞核染成红色。这在革兰氏染色和内孢子染色都是典型的复染剂。它也可以被用来检测软骨、黏蛋白和肥大细胞的颗粒。
革兰氏阳性菌是能够用革兰氏染色染成深蓝或紫色的细菌,而革兰氏阴性菌不能被染色。它们细胞壁中含有较大量的肽聚糖,但经常缺乏革兰氏阴性菌所拥有的第二层膜和脂多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