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 编辑
韦伯可以指:
1
相关
顾忠华,台湾战后新移民之后代,生于台北市,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特聘教授,公民监督国会联盟理事,曾任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理事长、澄社社长、公民监督国会联盟首任理事长、纪念殷海光先生学术基金会董事长、台北市廉政委员等职。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理论、非营利组织研究、经济社会学、知识社会学,与其他学者共同引进、翻译壹两本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经典原著,并积极推动社区大学与各种非营利组织。顾忠华之妻为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惠馨。
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同一刺激差别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别感觉。这一比例是个常数,用公式表示:ΔI/I=k,这就是韦伯定律。 把最小可觉差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或韦伯-费希纳定律。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大冢 久雄,日本的历史学者。曾任东京大学、法政大学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其历史学方法将马克思经济学与韦伯社会学相揉合,自成一派,一般称为“大冢史学”,与政治学者丸山真男的“丸山政治学”并称为日本战后民主主义的代表性学说。同为“大冢学派”的东京大学学者,有德国经济史学者松田智雄与法国经济史学者高桥幸八郎等人,在提携后进之余,带领着战后日本经济史学的方向。
韦伯发现两带电质点间的作用力与其相对速度与距离有关,是最早提出力的作用与速度有关的科学家,这个理论能有效的解释静电学中电磁吸引、感应电流等现象。若有一组带电粒子 与 ,分别座落于 与 上,其速度分别为 与 ,则带电质点2对1的韦伯力其值可表示成





F

21


=

q

1



q

2




1

r

2







{\displaystyle F_{21}=q_{1}q_{2}{\frac {1}{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