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音 编辑
颤音根据上下文的不同,可能有以下含意:
1
相关
斯克里亚宾第10号钢琴奏鸣曲,Op.70,作于1913年。为作曲家同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跟作曲家其他的晚期作品一样,此曲为无调音乐,但是少了很多不和谐的刺耳的声音。全曲充满了颤音,它也被称之为“昆虫奏鸣曲”,作曲家本人曾说:“我的第十奏鸣曲是昆虫的奏鸣曲。昆虫由太阳生,……,它们是太阳之吻”。
饿马摇铃,中国琵琶曲,广东音乐,何柳堂据其祖父何博众的“家传秘谱”整理而成,原曲根据《八大板》改编,流行于1920年代。此曲使用七声宫调式,描写战场上“悬羊击鼓,饿马提铃”空营战术的情景,多用颤音模仿马嘶,重复使用切分音。
饿马摇铃,中国琵琶曲,广东音乐,何柳堂据其祖父何博众的“家传秘谱”整理而成,原曲根据《八大板》改编,流行于1920年代。此曲使用七声宫调式,描写战场上“悬羊击鼓,饿马提铃”空营战术的情景,多用颤音模仿马嘶,重复使用切分音。
响音,与阻碍音相对,指发音时向出气流不受阻碍直接冲出口腔,并不受干扰而产生湍流。因此,响音的音能够持续,而音阶不变响音都能自成音节。通常包括鼻音、近音、闪音、颤音、元音。在声音响度中,所有响度比擦音大的都是响音。有时候会用共鸣音这个名称称呼响音,而响音则用来指非元音和半元音的共鸣音。但这种用法正日渐被淘汰。
C大调第3号钢琴奏鸣曲,作品号2之3,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于1795年创作。整套作品2的三首钢琴奏鸣曲都是题献予作曲家海顿,并且全部采用四乐章的规模写成—有别于当时海顿或莫扎特的大部分奏鸣曲所采用三乐章的结构,反而偏向如交响曲或四重奏的结构。此曲在多处均需要表现精湛的技巧,如艰难的颤音及快速的手指转换、左右手交替于不同的音域等,对于当时贝多芬所面向的乐谱购买者—一般的业余爱好者而言,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本曲也是三首作品2中最长篇幅的一首,与一年后完成的第4号钢琴奏鸣曲的长度相约,连重复约需时26-30分钟。
斯克里亚宾第10号钢琴奏鸣曲,Op.70,作于1913年。为作曲家同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跟作曲家其他的晚期作品一样,此曲为无调音乐,但是少了很多不和谐的刺耳的声音。全曲充满了颤音,它也被称之为“昆虫奏鸣曲”,作曲家本人曾说:“我的第十奏鸣曲是昆虫的奏鸣曲。昆虫由太阳生,……,它们是太阳之吻”。
响音,与阻碍音相对,指发音时向出气流不受阻碍直接冲出口腔,并不受干扰而产生湍流。因此,响音的音能够持续,而音阶不变响音都能自成音节。通常包括鼻音、近音、闪音、颤音、元音。在声音响度中,所有响度比擦音大的都是响音。有时候会用共鸣音这个名称称呼响音,而响音则用来指非元音和半元音的共鸣音。但这种用法正日渐被淘汰。
新派笛子是中国当代的一个竹笛流派,产生于1950年代,以刘森为首,相对于北派笛子重视力度,南派笛子重视气韵,新派的笛子乐曲风格重视曲调的旋律以及歌唱性,运用较多的颤音、滑音、震音等技巧。
响音,与阻碍音相对,指发音时向出气流不受阻碍直接冲出口腔,并不受干扰而产生湍流。因此,响音的音能够持续,而音阶不变响音都能自成音节。通常包括鼻音、近音、闪音、颤音、元音。在声音响度中,所有响度比擦音大的都是响音。有时候会用共鸣音这个名称称呼响音,而响音则用来指非元音和半元音的共鸣音。但这种用法正日渐被淘汰。
响音,与阻碍音相对,指发音时向出气流不受阻碍直接冲出口腔,并不受干扰而产生湍流。因此,响音的音能够持续,而音阶不变响音都能自成音节。通常包括鼻音、近音、闪音、颤音、元音。在声音响度中,所有响度比擦音大的都是响音。有时候会用共鸣音这个名称称呼响音,而响音则用来指非元音和半元音的共鸣音。但这种用法正日渐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