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顺堂区 编辑
风顺堂区,亦即澳门下环,位于澳门半岛的西南部。
2
相关
柯邦迪前地是澳门内港的一个休憩广场,位于澳门半岛西边、风顺堂区北部,全长约105米,阔约40米。前地的最东端接聚宝街与群兴新街交界,东北侧接有蓬莱新街,最北端接火船头街,最西端则接河边新街与比厘喇马忌士街交界,最南端则有隧道通往安仿西巷。街道名称是以1866年至1868年时任澳门总督邦迪·柯打命名,而又称则可能源自“印花税”或“财政”的外文音译。
柯邦迪前地是澳门内港的一个休憩广场,位于澳门半岛西边、风顺堂区北部,全长约105米,阔约40米。前地的最东端接聚宝街与群兴新街交界,东北侧接有蓬莱新街,最北端接火船头街,最西端则接河边新街与比厘喇马忌士街交界,最南端则有隧道通往安仿西巷。街道名称是以1866年至1868年时任澳门总督邦迪·柯打命名,而又称则可能源自“印花税”或“财政”的外文音译。
安仿西街,市井又称麻雀仔街,位于澳门半岛风顺堂区北部、司打口南面,它的西北端在河边新街近比厘喇马忌士街交界,向东南伸展与安仿西巷、托儿所巷和夜呣巷相交,至三层楼斜巷与三层楼街交界止,全长170米、阔约7米。街道名称是以1755年至1758年时任澳门总督高定玉命名。1986年前这条街道曾是已取消的安仿西围之一部分,而安仿西围被取消后,除分拆为安仿西街外,并分拆出安仿西巷和托儿所巷。
下环四围,是指穿梭于澳门风顺堂区下环街区一带的四个“围”的澳门街道,分别是幻觉围、南巫围、六屋围和凤仙围。四围代表着澳门特定时期的围屋建筑与住屋特色,在1850年之前已经存在,具有历史及保育价值。
炉石塘,原称芦荻塘、芦石塘,原是澳门内港的一个避风塘,位于澳门半岛西边、大堂区西北端、风顺堂区以北,大概即今营地大街、草堆街、巴素打尔古街、福隆下街之间。因为此塘以前有很多乱石,这些乱石上野生芦苇荻花,所以先后有“芦荻塘”和“芦石塘”之名。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是一座位于澳门风顺堂区的天主教修院大楼,以及属于修院一部分的巴洛克风格教堂,前者由耶稣会会士于1728年创办,后者则建成于1758年。圣若瑟修院成立之初是同为耶稣会创办的圣保禄学院的分院,专门用以培训往赴中国内地传教的传教士。该修院自1784年起数度易名,计有“北京主教管辖御修院”、“修士团体之家”、“皇家教育进修所”、“澳门圣若瑟利宵修院”以至现称,又因圣若瑟圣堂的规模仅次于耶稣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故有“三巴仔”或“小三巴”之称。
岗顶前地,是澳门岗顶的一个广场,座落于澳门半岛南部风顺堂区。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炉石塘,原称芦荻塘、芦石塘,原是澳门内港的一个避风塘,位于澳门半岛西边、大堂区西北端、风顺堂区以北,大概即今营地大街、草堆街、巴素打尔古街、福隆下街之间。因为此塘以前有很多乱石,这些乱石上野生芦苇荻花,所以先后有“芦荻塘”和“芦石塘”之名。
炉石塘,原称芦荻塘、芦石塘,原是澳门内港的一个避风塘,位于澳门半岛西边、大堂区西北端、风顺堂区以北,大概即今营地大街、草堆街、巴素打尔古街、福隆下街之间。因为此塘以前有很多乱石,这些乱石上野生芦苇荻花,所以先后有“芦荻塘”和“芦石塘”之名。
下环四围,是指穿梭于澳门风顺堂区下环街区一带的四个“围”的澳门街道,分别是幻觉围、南巫围、六屋围和凤仙围。四围代表着澳门特定时期的围屋建筑与住屋特色,在1850年之前已经存在,具有历史及保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