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开埠 编辑
香港开埠初期,指英国1840年代满清割让香港开始,至1898年租借新界为止。当时英属香港从一个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一个转口港。现在的香港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及有多元文化香港品牌
2
相关
英华书院,是香港一所直资新教男子中学,为香港补助学校议会22所成员学校之一,也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之学校,为香港传统名校之一。英华书院与汉学、华语翻译、新教在华传教、香港开埠及教育、华文报刊出版及印刷方面的历史息息相关。英华书院有关其马六甲时期及香港开埠初期的历史文献多以非华语写成,因此书院在一些史料上亦有英华学院、英华学校等华文译名。
皇后大道是香港香港开埠之后的第一条建筑的主要道路,位于香港岛。分为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及皇后大道东,由中西区的石塘咀,一直延伸至湾仔区的跑马地,全长约5公里。
中西区是香港香港行政区划之一,位于香港岛西北部,于1980年代末由中区和西区的北部合并而成,为香港开埠之后最早发展的地区。其中中环和上环是香港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区,而西环则是早期发展的华人住宅区。中环区内以商业大厦为主,人口较少,而中半山及太平山是香港其中一个富豪聚居地。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中西区人口约为235,953人,亦是香港香港行政区划中收入最高的地区以及全港最高学历的地区,46.5%人口持专上教育学位课程。
香港农业是指香港的农业的概况及发展史,农业在香港开埠之初曾是主要产业,农业在20世纪初仍是主要产业之一,农场及耕地在新界随处可见,但在香港保卫战之后,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及劳动力充裕,香港的产业先以香港工业为主,继而发展金融业,在普及教育下,农业相对其他产业较难吸引年轻人入行,加上在1970年代起在新界发展香港新市镇,农业的发展处处受限,渐渐成为夕阳产业,走向式微,目前香港主要靠从外地入口以满足对农作物的需求。由于香港在香港地理上山多平地少,故现时只有约18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新界北,全港约有2,400个农场,务农人口约为4,400人,占总劳动人口的0.13%,香港约有2.3%的新鲜蔬菜是本地供应的。农场通常为小规模经营,以种植有叶蔬菜或者饲养猪只或家禽为主,透过“精耕细作”和现代化的技术,生产优质的新鲜食物供应本地市场。根据渔农自然护理署的数据,2012年的香港农业生产总值约为7.66亿港元。
香港岛,又称香港,港岛,港岛区或香港区,古称范春州、红香炉,与九龙和新界同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积约78.65平方公里,香港山峰是太平山,海拔552米,为香港岛屿。香港岛属万山群岛的一部分。香港岛是香港开埠时最早发展的地区,当1842年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而维多利亚城又未落成时,位于港岛南区的赤柱是当时的行政中心。在香港开埠初期历史,香港岛北部人口密集,并划为维多利亚城。香港岛与九龙由维多利亚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贸易船只停泊的地方。
荷李活道,有时亦作道,位于香港岛中西区中环及上环,是香港开埠后第一条完成兴建的街道,连接中环与水坑口。荷李活道的名字据说来自早年附近一带的冬青树木,与美国电影业重镇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无关。
香港岛,又称香港,港岛,港岛区或香港区,古称范春州、红香炉,与九龙和新界同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积约78.65平方公里,香港山峰是太平山,海拔552米,为香港岛屿。香港岛属万山群岛的一部分。香港岛是香港开埠时最早发展的地区,当1842年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而维多利亚城又未落成时,位于港岛南区的赤柱是当时的行政中心。在香港开埠初期历史,香港岛北部人口密集,并划为维多利亚城。香港岛与九龙由维多利亚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贸易船只停泊的地方。
毕打山是香港岛中环曾经存在的一座山岗,位于云咸街、己连拿利、下亚厘毕道和德己立街之间的高处。香港开埠后,首任船政官及海事裁判司威廉·毕打上尉在此山坡上建筑了一座平房作为官邸,并同时用作船政厅的办公室。
福尔摩师奶》,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拍摄制作的以香港开埠初期为时代背景的悬疑查案电视剧,取用阿莱艾美拉摄影机拍摄;由陈松伶、黄智贤及陈炜领衔主演,并由徐荣、江嘉敏、陈滢、余德丞及林韦辰联合演出,编审为翁善莹,监制为方骏钊。
政府山是香港的一个山丘,位于香港岛中环南部,自香港开埠以来直至2011年,一直是香港政府的心脏地带,是香港名副其实的政治权力中心。然而,这个地名较为少用,一般以中环作为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