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可以指:
6
强壮大眼蟹为沙蟹科大眼蟹属的动物。分布于加罗林岛、澳大利亚、暹罗湾、马来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岛等地,主要生活于海水。
施勋爵士,KBE,CMG,旧译史云爵士,英国殖民地官员,1894年至1912年间于马来亚地区的殖民地政府任职,官至马来联邦专员秘书兼海峡殖民地总督私人秘书。施勋在1912年出任香港辅政司,甫上任就率先于同年接见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内他十度署任港督一职,1919年处理过1919年香港抢米风潮,1925年省港大罢工期间有份参与谈判,以求缓和省、港局势。施勋在1923年获勋爵士,至1925年新任港督金文泰上任后退休,前后在任13年,是任期最长的香港辅政司。
大额蟹为方蟹科大额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新喀里多尼亚、印度尼西亚、马来亚、新加坡、丹老群岛、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见于热带及亚热带沿海红树林泥滩中。
叻屿呷国库银票,俗称叻币,是马来亚、新加坡与文莱在英国殖民地时期,由英殖民政府所发行的货币。发行单位是叻屿呷政府,1899至1939年间发行,在发行中马来联邦 ,马来属邦 ,海峡殖民地 ,砂拉越王国 ,汶莱和不列颠北婆罗洲使用。1940年,英殖民政府发行新货币马来亚元来取代叻币,但华人民间有时仍然沿用“叻币”来指称当地的货币。
华人新村是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聚居的村落,形成于1950年代,是马来亚英国殖民地政府在长达12年的紧急状态中设立的一系列华人集中定居点。当时英殖民政府为了阻止郊区的华人与森林中的马来亚共产党马来亚人民解放军接触,便将原本散居在郊外华人集中起来,这些集中点后来就变成了华人聚居的新村落。
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是活跃于1942年至1945年马来亚日占时期的一个准军事化组织。该组织主要由华裔游击队员组成,是马来亚抗日组织中最大的一个。该组织于1941年12月18日日本入侵马来亚战争时成立,被认为是联合马来亚共产党、英国殖民政府及马来亚地区在日本占领下各种抗日组织尝试。虽然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与马来亚共产党在官方上是不同的组织,但许多抗日军的领导层几乎都是华裔共产主义者担任,因而被视为马来亚共产党实际上的一个武装派别。在马来亚紧急状态期间,马来亚共产党与英属马来亚殖民政府公开对立,许多脱离抗日军的游击队员后来加入马来亚共产党。
麦景陶,CMG,OBE是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首任警务处处长,1946年─1954年在位。他于1946年到香港任职前,曾经任职于爱尔兰及马来亚殖民地警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担任新加坡警察部队队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为战俘被日本皇军关押在新加坡的集中营。
马来亚共产党,简称马共,是曾活跃于马来半岛的共产主义政党,于1930年4月30日在马来亚森美兰州瓜拉庇劳县的村落为了对抗日军的侵略及保护人民及国家领土而成立。由于意识形态冲突,马共抗日抗殖民军与马来亚当局的和平谈判破裂,马共抗日抗殖民军转而由武力方式对抗英殖民赋予独立并承认的马来亚政府。1957年马来亚获得独立后,马共抗日抗殖民军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援助并加大力度对抗被认为受英殖民操纵的马来亚傀儡政府。但由于马共中央的肃反决定造成党内分裂,以及中共在1980年停止革命输出并切断对外国共产党包括马共抗日抗殖民军的援助后,马共抗日抗殖民军开始走向衰败并开始和泰国及马来西亚政府展开和谈,三方最终于1989年签订和平条约,之后马共抗日抗殖民军放下武器并宣布解散,部分马共抗日抗殖民军成员留在泰国南部定居,另一部分则选择回到马来西亚。
土丁桂为旋花科土丁桂属的植物。分布在热带东非洲、菲律宾、马来亚、印度、中南半岛、台湾、马达加斯加以及中国的长江以南等地,生长于海拔300米至1,8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草坡、灌丛以及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