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越 编辑
雒越又名骆越,最早源自于越国,属百越的一支,分布在中国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带,海南,中心曾经为交趾一带。
6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花山崖壁画主要分布在桂南左江流域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大新等壮族聚居的地区的江河转弯处宽大、平整、垂直的石壁上,是壮族祖先骆越人所画,共79处。其中宁明县明江花山崖壁画规模最大,最为壮观,被称为“自然展览宫”、“壮族文化瑰宝”。
花山崖壁画主要分布在桂南左江流域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大新等壮族聚居的地区的江河转弯处宽大、平整、垂直的石壁上,是壮族祖先骆越人所画,共79处。其中宁明县明江花山崖壁画规模最大,最为壮观,被称为“自然展览宫”、“壮族文化瑰宝”。
秦征百越是秦朝攻略南越人、西瓯、骆越的一次军事行动,出兵原因在稳固岭南地区以便全力抗击匈奴。百越军力分散,不像匈奴长年与黄河中原文明军事竞争,秦朝对战百越更具战略首要性。百越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以及与东南亚进行贸易的需求也是秦朝出兵的因素。整体分两次战役。第一仗在公元前221年,屠睢奉秦始皇之命率50万大军南下,置南海郡;第二仗在公元前214年,任嚣和赵佗率秦军置郁林郡及象郡两郡。此战令黄河中原文明首次抵达五岭以南。
羊角纽钟是古代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的一种打击乐器。羊角纽钟主要流行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在越南北部,中国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的红河、西江、湘江流域均有出土,当时这里是百濮和百越的靡莫、滇、句町、夜郎、西瓯、骆越等族群聚居的地方。羊角钮钟和铜鼓一起,最早是由云南楚雄市万家坝古墓群一带的濮人铸造和使用,然后经滇池地区,传到百越地区,为岭南的越人所接受。同一组的羊角钮钟通常形体大小有差别,应该是挂在钟架上,成编演奏,可以认为是编钟的一种,通常和它一起演奏的乐器有铜鼓和半环钮钟等。
越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是筑的其中一种分类,它流行于西瓯与骆越地区。在广西贵港市的罗泊湾一号墓出土了一件筑,同时出土的竹简《从器志》记载了它的名字叫越筑。在湖南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筑,其形制和越筑相同,可能也来源于越地。
临高人是中国汉族的一个比较模糊的分支,目前未获官方认可。分布于中国海南省西北部地区临高县、海口市西郊、澄迈县和儋州市部分地区,部分临高人源于古代骆越支系。临高人的母语为临高语,属于壮侗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是一种近似壮语的多语言混合的语言。总人口大约80万人,临高县为其主要聚集地,所以称为“临高人”。在1980年的民族成分认定过程中,个别临高人代表自认为是壮族,但因为有大多数临高人代表反对,且因生活习惯和文化与汉族更相近,异于壮族,对广西壮族缺乏认同感,因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归类为汉族。
居翁,初为南越国桂林郡郡监。公元前112年,西汉汉武帝派10万大军分五路进攻南越国,其中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率领的两路军在前111年一起攻陷南越国都城番禺县,并擒下南越国未代君主赵建德和丞相吕嘉,南越国灭。当时任桂林郡监的居翁闻讯后,告知40万西瓯和骆越士兵降于汉朝,被汉武帝分封为湘成侯。
俚人,中国南方古代民族,是发源于广东西南境内百越的一支骆越分支,东汉改称“里人”。
黄同,初为南越国西瓯和骆越的左将。公元前112年,西汉汉武帝派10万大军分五路进攻南越国,其中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率领的两路军在前111年一起攻陷南越国都城番禺县,并擒下南越国未代君主赵建德和丞相吕嘉,南越国灭。当时任瓯骆左将的黄同斩杀瓯骆西于王降于汉朝,被汉武帝分封为下郦侯。
秦征百越是秦朝攻略南越人、西瓯、骆越的一次军事行动,出兵原因在稳固岭南地区以便全力抗击匈奴。百越军力分散,不像匈奴长年与黄河中原文明军事竞争,秦朝对战百越更具战略首要性。百越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以及与东南亚进行贸易的需求也是秦朝出兵的因素。整体分两次战役。第一仗在公元前221年,屠睢奉秦始皇之命率50万大军南下,置南海郡;第二仗在公元前214年,任嚣和赵佗率秦军置郁林郡及象郡两郡。此战令黄河中原文明首次抵达五岭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