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国家海军 编辑
国家海军是指1919年至1935年3月16日期间魏玛共和国威玛防卫军海军,之后阿道夫·希特勒将其改名为“战争海军”。
1
相关
宁芙号小巡洋舰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级小巡洋舰的三号舰,以希腊神话人物宁芙命名。它由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承建,于1898年开始龙骨架设、1899年11月新船下水、至1900年9月投入舰队使用。其主舰炮包括有十门105毫米40倍径速射炮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1.5节。舰只经历了逾三十年漫长而平淡无奇的职业生涯,曾先后服役于德意志帝国海军和魏玛国家海军。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头两年作岸防舰使用,后又沦为担当宿营船。至1924年,它才随国家海军重返现役并使用至1929年。宁芙号于1931年8月从海军名录中除籍,继而在次年拆解报废。
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魏玛国家海军和纳粹德国海军的三艘轻巡洋舰所使用的船级。它们由以德国城市命名的柯尼斯堡号轻巡洋舰、卡尔斯鲁厄号轻巡洋舰和科隆号轻巡洋舰共同组成,全部建于1926年至1930年之间。这是第三代以“柯尼斯堡级”命名的德国巡洋舰,但与前两代不同,它们此时已不再被归类为小巡洋舰,而是轻巡洋舰,同时也是国家海军的首款现代化巡洋舰设计;在它们之前埃姆登号轻巡洋舰则是基于一战时期的设计。柯尼斯堡级舰只配备了九门150毫米炮作为主舰炮,并搭载有十二具500毫米鱼雷发射管。
1890年代至1940年代,德国海军——确切说是德意志帝国海军、魏玛国家海军和纳粹德国海军——建造一系列轻巡洋舰。1898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海军法》批准一个建造轻巡洋舰的重大计划,该法规划30艘轻巡洋舰。第一批轻巡洋舰是瞪羚级小巡洋舰,是基于几种无防护巡洋舰,如美洲鹰级以及通报舰,如赫拉号的过渡设计方案演进而来。瞪羚级的10艘舰只设计和建造方案也为后来几乎所有的德意志帝国海军轻巡洋舰奠定基本架构。在接下来的20年里,德国海军又陆续建造37艘轻巡洋舰。这些舰只的尺寸、速度、武器装备和装甲都在逐渐提升。最初装备的105SK L/40型舰炮被科尔贝格级小巡洋舰上更先进的L/45型所取代,之后又被皮劳级小巡洋舰上装备的更强大的150SK L/45型舰炮所取代。防护能力方面,马格德堡级小巡洋舰首次引进水线装甲带,大大提高舰只的防护能力。
德国海军——包括德意志帝国海军、魏玛国家海军和纳粹德国海军——都曾计划建造航空母舰,尽管未曾有一艘舰只正式投入服役。这些舰只是基于一战期间德国海军的水上飞机母舰建造实验中获得的知识。这些实验包括将斯图加特号小巡洋舰轻巡洋舰改装成可以搭载3架水上飞机的水上飞机母舰;计划将罗恩号大巡洋舰装甲巡洋舰改装成可以搭载4架水上飞机的水上飞机母舰。然而,这些改装舰只并不能满足公海舰队的需要,因此在1918年初,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被提出——要把当时一号航空母舰。然而,由于无法从U型潜艇建造运动中调拨资源,该项目并未在当年11月战争结束前完成。
埃姆登号是魏玛国家海军于1920年代初单独建造的一艘轻巡洋舰,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建造的首艘大型军舰。它由威廉港的威廉港战争海军造船厂承建,于1921年12月开始架设龙骨、1925年1月新船下水,至1925年10月正式投入舰队服役。其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和协约国裁军委员会的规定所影响。尽管排水量上限为6000长吨,但与当时建造的所有德国军舰一样,埃姆登号超出了这一规模限制。根据协约国的要求,它配备了八门从一战遗留下来的150毫米炮作为主舰炮,最高速度为29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