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 编辑
鲸,又称为鲸鱼,是海洋哺乳动物鲸下目中部分生物的通称。鲸下目又分为须鲸小目和齿鲸小目。是用肺呼吸。在日常语言中,常将鲸和海豚分开,但在动物学中它们同属于一个系群。海豚科属于齿鲸小目,该小目中有抹香鲸虎鲸等;而以鲸须替代牙齿,利用鲸须过滤水中浮游生物进食的须鲸小目,有座头鲸及现存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等。虽然鲸常常被称为“鲸鱼”,并且“鲸”是鱼字旁的汉字,但鲸并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类动物的一种。
2
相关
鲸湾是南极洲一处已经不复存在的海湾,位于罗斯冰架东北部,罗斯福岛北部。1842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克拉克·罗斯首次到达该地。1908年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到达该地,因看到大量鲸鱼,遂命名为鲸湾。此后鲸湾曾作为南极探险的重要中心。1911年,海湾超过16公里宽,此后逐年变窄。1987年一块长159公里的冰山从罗斯冰架上脱落,鲸湾完全消失。
鱼叉,铦的俗称,武器,形似矛,常用于捕鱼、猎杀鲸鱼等大海中之哺乳类动物。由叉刺、叉柄等部分组成,作业时操纵叉柄,利用锋利叉尖刺捕捕捞对象的渔具。
另有AGM-84鱼叉反舰导弹。
库奇鲸,又名喀曲鲸,是始新世时期的鲸鱼,能够行走及游泳。它是鲸鱼从陆上哺乳动物演化的过渡性生物。它的体型细小,与现今的水獭接近。
戴尔岛是南非的岛屿,位于大西洋南部海域,由西开普省负责管辖,长1公里、宽0.2公里,面积0.2平方公里,该岛邻近海域有大白鲨和鲸鱼出没,岛上无人居住。
血色海湾》,是一部拍摄于2009年的纪录片,由路易·西霍尤斯执导。本片从一个海洋生态保护者的角度,记述日本和歌山县东牟娄郡太地町当地的渔民于每年太地海豚驱猎捕杀海豚的经过。本片呼吁停止大规模猎杀海豚,改变日本渔民的习惯,并告诉公众海豚肉中的高水银含量带来的危险。该片声称太地町每年捕杀数为约23000只,这个数量约是过去日本每年捕杀南极地区鲸鱼总数的多倍,并差不多等于全日本捕杀海豚的总量。本片强调日本的捕鲸业残忍和不必要。随季节迁徙的海豚每年游经过太地町,渔民先将他们驱赶到当地一处隐密的海湾,用大渔网困住,最后从小船上拿长矛和利刃将他们捕杀。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最新公布的资料,2007年中,太地町捕杀的鲸豚数量是1569只,全日本捕杀的鲸豚共是13080只,其中只有1239只鲸豚是以驱猎方式,也就是将海豚驱赶到环绕地形围困的方式所捕捉。本片导演,前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路易·西霍尤斯,在2007年为了拍摄本片,使用了水下麦克风,并将高像素摄影机伪装成石头进行暗中拍摄。
本片于2009年1月荣获第二十五届美国日舞影展最佳观众票选奖,参选电影共有879部片。此外,《血色海湾》还获得了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
慈母鲸是一属生存于始新世中期巴基斯坦的鲸鱼。其下只有一个物种,名为M. inuus。当中的一个标本是怀孕的雌性连同其胎儿,是第一个描述的古鲸小目胎儿标本。从胎儿的位置估计,它们是在陆上繁殖的。慈母鲸代表了陆上哺乳动物重回海洋的过渡。它们栖息在陆地与海洋的交界,来回于海洋及陆地之间。
石炭兽是已灭绝的偶蹄目哺乳动物,特征是共有44颗牙齿,每颗上臼齿都有五个半新月形的齿冠。石炭兽分布在渐新世的欧洲、亚洲及北美洲,于中新世中期至晚期消失,可能是因气候的转变及与其他偶蹄目的竞争所致。石炭兽的很多地方,尤其是下颌骨,与河马很接近,有可能是它们的祖先形态。根据石炭兽科与河马的研究显示,它们可能与鲸鱼的祖先有关。
鲛齿鲸,又名原鲛鲸或鲨齿鲸,是一属已灭绝的鲸鱼,属于鲛齿鲸科。鲛齿鲸最初由Grateloup于1840年所命名,并被认为是属于禽龙类的恐龙,但后来被重新分类。鲛齿鲸的学名是来自角鲨属及牙齿的组合,原因是它的牙齿像角鲨属般是有锯齿的。
弯臂鲸是一类已灭绝的鲸鱼。它们生存于始新世晚期。
半深海带由希腊语:衍生而来,这里也被称作午夜区。这一区域位于海平面下1,000至4,000之间,平均温度大约为4 °C。
半深海带的动物密度较低。阳光到达不了这一区域,这也就意味着这里不可能有初级生产,因此这里才被称作午夜区。由于这里缺乏光线,这里仅有蝰鱼属与皱鳃鲨有眼睛。许多种类的自游生物生活中半深海区域,如鱿鱼、大鲸鱼和章鱼;海星、海绵多孔动物门、腕足动物门、海胆也在这里很常见,但这个区域对于其它鱼类来说太难居住。因为这里很少会有有营养的食物,不易捕食,在这一区域中生活的鱼类便通过减缓新陈代谢来节省它们的能源。这里的鱼类没有天敌,因此它们有着无力的肌肉,柔软的皮肤与黏糊糊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