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胪寺 编辑
鸿胪寺,中国古代官署名。主要掌朝会仪节、迎宾等。
9
相关
内阁侍读学士,清代内阁属官。额设满四人,蒙古二人、汉二人。秩从四品。满、汉缺以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御史及理事官、郎中等官升用;蒙古缺以蒙古给事中,御史、郎中等升用,亦均可由内阁侍读、中书补授。初兼太常寺卿衔,后停。掌章奏翻译,校阅等事。分隶于满本房、汉奉房、蒙古房各机构理事。
迎宾馆即是达官显贵用以接待、宴宾客的招待所,其中国家用以接待访问客人或贵宾所使用于外交的迎宾馆多半称为“国宾馆”,类似中国古代负责接待朝贡使节的礼制机构鸿胪寺,近代如钓鱼台国宾馆、圆山大饭店、台北宾馆、日本外务省、布莱尔宫、新罗酒店、青瓦台、百花园国宾馆、国宾馆等;观光产业接待外宾的迎宾馆称为“饭店”、“酒店”、“旅馆”或“旅舍”。
李可灼,中国明朝官,在鸿胪寺任内因对患疾病的明光宗进献药物,而成为由泰昌帝死亡而起的“红丸案”中的关键人物。
大鸿胪是中国古代官名,秦代时称典客,汉景帝中六年时改名大行令,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时改名为大鸿胪,为掌理“蛮夷”事务,亦即外交事务的机构,下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王莽一度将之改为典乐,魏晋南北朝时此单位有时设置有时废除,至北魏时尚有此官,隋代以后废除,改为鸿胪寺卿,但所职掌职务已有所不同,作为鸿胪寺主官的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
序班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在清朝之位阶为从九品。序班职能通常是负责朝会和宴飨等礼节有关,为配置于鸿胪寺或会同馆官署之基层官员。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七十是元朝旧臣。通蒙古文文书。明成祖永乐年间,都指挥使李贤把他推荐给皇帝,他于是担任教习翻译。明仁宗洪熙元年因为积年辛劳,他由吏部尚书蹇义上报,于是升任为鸿胪寺右丞。
大鸿胪是中国古代官名,秦代时称典客,汉景帝中六年时改名大行令,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时改名为大鸿胪,为掌理“蛮夷”事务,亦即外交事务的机构,下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王莽一度将之改为典乐,魏晋南北朝时此单位有时设置有时废除,至北魏时尚有此官,隋代以后废除,改为鸿胪寺卿,但所职掌职务已有所不同,作为鸿胪寺主官的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
司马恂,字显达,河内郡温县人,西晋宗室,晋宣帝司马懿的五弟。司马恂在曹魏历任鸿胪寺丞、大长秋,司马恂长兄司马朗字伯达,次兄宣帝司马懿字仲达,三兄司马孚字叔达,四兄司马馗字季达,六弟司马进字惠达,七弟司马通字雅达,幼弟司马敏字幼达,都在当时知名,故号称为“八达”。西晋建立之前去世,其子司马遂为济南王。
和声署为中国古代官署,原为明代之教坊司,以乐户充任,设有奉銮、韶舞、司乐等官。清雍正初,除乐户籍,另选乐工,改设和声署。乾隆初置署正、署丞、待诏等官,均以礼部、内务府、太常寺、鸿胪寺等官兼摄。
大鸿胪是中国古代官名,秦代时称典客,汉景帝中六年时改名大行令,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时改名为大鸿胪,为掌理“蛮夷”事务,亦即外交事务的机构,下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王莽一度将之改为典乐,魏晋南北朝时此单位有时设置有时废除,至北魏时尚有此官,隋代以后废除,改为鸿胪寺卿,但所职掌职务已有所不同,作为鸿胪寺主官的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