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 编辑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官方全称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且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非营利自然生态保护机构,也是唯一在联合国大会拥有永久观察员席位的环保组织。1948年10月在法国枫丹白露成立,总部设于瑞士格朗,原名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1956年改为现用名,1990至2008年间又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2
相关
非洲孔雀鲷,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慈鲷科的其中一种,被IUCN列为易危保育类动物,分布于非洲马拉维湖流域,为特有种,体长可达8公分,栖息沙底质水域,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可做为观赏鱼。
黑线鳕是鳕形目鳕科黑线鳕属的单型,被IUCN列为次级保育类动物,产于北大西洋,从比斯开湾至巴伦支海等海域,栖息深度10-450米。本鱼口相对较小;下颌比上颌短下巴触须相当小,鳞片重叠,大暗斑是胸鳍正下方的侧线以上,因黑色的体侧线而得名,体长可达69公分。栖息在沙石底质的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鱼类、甲壳类、头足类、棘皮动物等为食,是一种名贵的食用鱼,适合各种烹饪方式食用。
受威胁物种是任何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灭绝的物种,也是IUCN保护现状中对易危物种、濒危物种、极危物种的统称。所有此范围内的物种皆于2006年5月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认定为对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的指标。
富特魮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个种。被IUCN列为次级保育类动物,分布于非洲尼日、冈比亚、几内亚、塞拉利昂、马利、尼日利亚,本鱼具触须,前面的短可能延伸过去的前面边缘,在后部可能越过在后部的边缘到达眼。体浅灰色,腹面淡色,背鳍软条11枚;臀鳍软条8枚,体长可达9公分。
大臂口孵非鲫,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慈鲷科的其中一种,被IUCN列为易危物种保育类动物,分布于非洲三比西河上游及刚果河流域,栖息深度5-14米,体长可达43公分,栖息在安静、开阔及水生植物生长的水域,以藻类、无脊椎动物、有机碎屑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及观赏鱼。
乌桑巴拉类番荔枝是坦桑尼亚特有的一种番荔枝科类番荔枝属植物。其唯一的标本于1910年的乌桑巴拉山脉采集。曾在该区域大规模搜索该物种,但没有任何发现。该物种于1998年宣告灭绝,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过度伐木和其栖息地大规模农业化。由于模式标本存在疑问,该物种目前被IUCN归类为数据缺乏。
受威胁物种是任何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灭绝的物种,也是IUCN保护现状中对易危物种、濒危物种、极危物种的统称。所有此范围内的物种皆于2006年5月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认定为对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的指标。
依赖保育物种又称依保物种,是IUCN中保护现状属于Conservation Dependent的一类物种。保护现状比较低,但依赖于人类保育,以防止其濒危或灭绝。观测此物种必须聚焦于一个持续的类群、以及适当的栖息地,制定具体的保育计划,并在五年内履行该保护现状。
吉纳非鲫,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慈鲷科的其中一种,被IUCN列为极危保育类动物,分布于非洲纳米比亚Guinas湖流域,体长可达14公分,栖息在湖泊中底层水域,以藻类为食,成群活动,生活习性不明,可作为观赏鱼。
鲍氏底𫚥鳉,为辐鳍鱼纲鲤齿目𫚥鳉亚目𫚥鳉科的其中一种,为热带淡水鱼,被IUCN列为极危保育类动物,分布于非洲尼日利亚淡水流域,体长可达2.8公分,栖息在底中层水域,生活习性不明,可作为观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