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 编辑
三公传统意义上是指辅佐天子治理国政的三位最重要的大臣,最早有“三公”之称是在周代。具体包括的官职内容则分为两种:
9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太宰是中国古代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但后来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之外。参见周朝官制。
左议政,亦称左相、左政丞、左揆、左合、左台,是朝鲜王朝时期的官职,1414年设立。左议政为议政府重要成员之一,官阶正一品,位居领议政之下,相当于中国的尚书左仆射。左议政与领议政、右议政并称为“三公”或“三政丞”。
关白为日本律令制下的令外官,是天皇成年后的辅政大臣。关白自9世纪末诞生以来便是日本朝廷实际上的公家最高官职,取代太政官首长太政大臣成为首席宰相职务,三公之首的太政大臣则演变为名誉职。唐名称其为执柄、博陆、摄箓、惣己百官,敬称则是称为殿下。
议政府是朝鲜王朝的最高行政机构,正一品衙门,源于高丽时期的中书门下和都评议使司,朝鲜定宗时改称“议政府”。根据《经国大典》的规定,议政府职掌“总百官,平庶政,理阴阳,经邦国”。府内的长官领议政、左议政、右议政合称三公
正一品是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古代官位的一个品秩,属于最高级官员。一般是三公三师级高官,在多数朝代为宰相甚至宰相以上,皇帝的亲族,亲王妃嫔也有相应的正一品。
晋朝是中国历史的朝代之一,史分西晋与东晋时期。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晋朝皇室复姓司马姓,所以又称司马晋。晋朝又分为两个时期,即西晋与东晋,合称“两晋”,共154年。西晋为司马炎司马炎所建立,首都为洛阳市;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为南京市。两晋的政治体制为门阀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司徒,中国、朝鲜、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期时沿置。
沈国,又名聃国,是西周至春秋时代位于江汉流域的诸侯国,是周文王最小的儿子季载的封国。季载贵为西周周成王朝三公之一的司空。聃国是五等爵国,位阶仅在公爵之下,其封域在今安徽、河南一带,北至黄河、东至杞县、西至荥阳、南至淮阳。周平王东迁后,季载后裔随周平王东迁,沈国之地被另封于上蔡、平舆、沈丘一带。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太傅,东汉长期设立。汉初各藩王国置太傅,七国之乱后改太傅为傅,刘备自立汉中王时,复用汉初制度任命许靖为太傅。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车骑将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领官名。汉制,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左将军、右、后将军将军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若以现代军官的地位来比相当于准将或少将。汉时,车骑将军主要掌管征伐背叛,有战事时乃拜官出征,事成之后便罢官。东汉末年开始成为常设的将军官名,唐朝之后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