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编辑
《三国志》是三国时代结束后不久,由3世纪末历史学家陈寿所著之中国历代史实。三国志记载中国三国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之后,六朝刘宋时期之历史学家裴松之以当时流传与三国有关书籍,对《三国志》做详细注释。
3
相关
天水之战是三国时期,于228年春季在中国西北地区所爆发的战役。蜀汉军队在丞相诸葛亮率领下诸葛亮北伐,计划夺取敌国曹魏的战略城市长安。汉军一度取得南安郡、天水郡及安定郡三郡,但不久因街亭之战挫败了此次北伐后失去;正如《三国志》中魏将张郃的传记所言,南安、天水、安定郡叛乱投靠诸葛亮,张郃将他们全部平定。
五虎上将又称五虎将、五虎大将,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蜀汉将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但正史中并没有该称号。正史《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将蜀汉将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五人合为一传,后来《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合称为五虎上将。
马超,表字孟起,右扶风汉茂陵人,东汉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刘备称帝后任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故后谥威侯,是为斄乡威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马超与关羽、张飞、黄忠、赵云合为一传,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又将该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三国史记》,或原称为《三国史》,是高丽宰相金富轼奉高丽仁宗之命所编撰的高丽官修正史,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完整史书。《三国史记》共50卷,约27万字,以中国正史的体例记述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的历史。中国正史在记述多国并存的时期会以一国为主,比如《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蜀汉、孙吴都以魏年号纪年。但《三国史记》突破了这样观念,以平等的态度对三国,三国各有本纪,各以自己的君主纪年,均称“我国”。全书由新罗本纪、高句丽本纪、百济本纪、年表、杂志、列传等六个部分构成。《三国史记》与中国的《史记》一样都以教化为原则,以塑造人物为写作方法,以道德精神为取人标准,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国正史那样以纪实为写作方法,以对历史贡献的大小为取人标准。因此《三国史记》保留了《史记》亦文亦史的风格。
易京,古地名,在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县西北,《三国志》载公孙瓒在此“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建安四年,袁绍攻破此城,取得易京之战,统一了河北地区。此后该城一直为军事重镇,在后赵时被石虎所毁。
阎行,字彦明,后改名为阎艳,金城郡人,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人物,对于曹操消灭韩遂平定凉州起了重大作用。其事迹主要见于《三国志·魏书·张既传》的三国志注中。

姜维北伐,是指蜀汉继诸葛亮北伐之后对曹魏的进攻。中国三国时期,蜀汉建兴十二年丞相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后,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其后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朝廷授予符节。据《三国志》记载,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十一次北伐,进攻曹魏。
江表之虎臣,是指三国时代孙吴麾下的12位将领的合称。《三国志》作者陈寿将十二位合作一卷,并赞誉以上十二人为江表之虎臣。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人,蜀汉至西晋时期的历史学者。年轻时好学,曾师事于同郡的谯周,在蜀汉曾任观阁令史,屡被谴黜。蜀汉亡国后则仕于西晋,当时晋国司空张华爱其才,便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补阳平令。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当时夏侯湛也著有《魏书》,见陈寿所作的《三国志》的魏书部分,便销毁自己的著作。
金旋,字元机,东汉末年京兆尹人,有一子金祎,《三国志》引注《三辅决录》载其为西汉大臣金日䃅家族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