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纪录的历史称为编年史。比较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中国的《春秋》、《竹书纪年》、《左传》、《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等,以及日本的正史六国史,《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等,越南的正史《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等。而《史记》等中国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则是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述的。
《三国志》是三国时代结束后不久,由3世纪末历史学家陈寿所著之中国历代史实。三国志记载中国三国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之后,六朝刘宋时期之历史学家裴松之以当时流传与三国有关书籍,对《三国志》做详细注释。
《元史》是明朝的李善长等奉明太祖之命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共210卷,有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二十四史之一。
欧阳修,同“欧阳修”,表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籍贯吉州庐陵,生于绵州,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他历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积极参与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政治改革。文学方面,欧阳修成就斐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之古文运动的继承者及推动者,为古文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散文风格平易自然,韵味深美,诗歌风格平易清新,为宋诗奠下基础,其辞赋创立文赋的新体裁,使中国辞赋有柳暗花明的新发展,所著两部史书《新唐书》及《新五代史》列入二十四史正史之中,所定家谱格式为后世历代沿用,经学上开创宋人直接解经、不依注疏的新风气,易学上打破易传的权威地位,在中国金石学、诗话及花谱撰作三方面,都是开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属当世最高领袖之一,在文学、史学、经学,俱有划时代的成就。
中国之正史,即为二十四史,皆为纪传体,二十四史每本皆有本纪与列传两种体例,其中本纪为该朝帝王生平之传记,而列传相对而言,为该朝大臣与其他知名人物生平与少数民族之传记。
《二十二史札记》,清代赵翼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每卷以类相从,并各立标题,总计条目约六百零九题,于乾隆六十年三月出版。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当时尚未明确为正史的《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名为二十二史,但实涉及全部二十四史。与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书共三百三十二卷,计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朱元璋洪武元年,迄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晋书》于唐朝贞观二十二年写成,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朝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刘宋代晋朝。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明史人物列表是《明史》中的人物列表,根据章节依次排列。明史为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为清朝张廷玉等人耗时一百余年、历经三代、四次大型修纂而成。其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它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该史也包括部分朱元璋起兵时至立国号前的一些人物故事,但内容不完全涉及南明一些史事人物。
雅乐是华夏天子祭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所用的乐舞,也是东亚各地雅乐的共同祖先。雅乐是汉文化礼乐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六艺之一,以西周以来的祭祀音乐为主,是周礼吉礼的组成部分。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周礼共同构成了华夏礼乐文明的内外支柱,分别载于礼经和乐经。雅乐相当于《诗经》中的大雅和颂。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以备王道,成六艺。正因为借《诗经》之便,而恢复了古代“韶乐”、“武乐”、“雅乐”与“颂乐”,才使“礼乐”教化成为现实,其“王道”才得以完备,“六艺”才趋于齐备。《咸池》、《六茎》、《五英》、《大章》、 《大韶》、《大夏》、《大濩》等,皆被儒者奉为雅乐的典范。历代华夏王朝设太常,司礼乐教化,内有雅乐部,从事祭祀演奏。儒家经学和二十四史《礼乐志》是研究雅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