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 编辑
在人口统计学中,世界人口是目前全球的总人数。当下世界人口已达到79亿人。世界人口自13世纪50年代的黑死病和欧洲大饥荒时期结束后便开始迅速增长,当时的世界约有3.7亿人。由于战争等因素,增长速度时快时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50年代起,由于导致人口成长放缓的因素减少,世界人口增长速率明显加快——每年超过1.8%。这一状态持续到1970年代。1963年世界人口增长了2.2%,达到了历史峰值。随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发生改变,人口增长率逐渐开始下降。2011年,世界人口增长率约为1.1%。预计2023年前,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当前的预计都显示世界人口将在未来数十年持续增长,但由于较难估计出生率下降等因素,故而无法得出具体数值,仅得出2050年世界人口将大约在75亿至105亿之间,取决于出生率下降的速度。长远看来,估计2050年至2150年左右世界人口将停止增长并缓慢下降。于此同时,一些分析也对人口增长能否持续表示担忧。
9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印度人是各国家和地区人口列表,其数量占世界人口的17.50%。“印度人”一词指的是国籍,而不是特定的族裔或语言;印度民族由几十个地区民族群体组成,反映了印度历史。由于移民的关系,海外印度人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亚洲其他地区、北美洲、欧洲、加勒比海地区、大洋洲及非洲。
食品产业是全球不同行业的综合体,这些产业提供了由世界人口消费的食物能量的。只有那些自给自足型农业可以被认为不在现代食品产业之内。
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英国法系或海洋法系,是与欧陆法系齐名的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系之一,起源于中世纪的英格兰,目前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生活在普通法司法管辖区或混合民法系统内,其中大部分来自英联邦国家。从法律渊源来看,普通法系的特点就是判例法,即反复参考判决先例,最终产生类似道德观念一般的普遍的、习惯法。
梵蒂冈城国,通称梵蒂冈或梵蒂冈城,曾译作梵谛冈,是由天主教会最高权力机构——圣座直接统治的内陆国家城邦,为世界领土面积最小的国家。其领土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因此梵蒂冈也是“城中国”,也是天主教会最高领袖教宗驻地、世界人口的信仰中心。其前身为教宗国,自1929年起以《拉特朗条约》确定为主权国家,实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城内建筑物于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7月印度大停电是2012年7月30日和7月31日接连发生在印度北部的两次大停电事故。该事故使得印度超过22个印度诸邦与联邦属地受到影响,其中第一次停电事故就影响了14个印度诸邦与联邦属地,而第二次事故则多达20个。该事故也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停电,超过6亿2千万人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大约占印度人口的一半,世界人口的9%。截止2012年7月31日晚,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内的印度北部已基本恢复电力供应,而印度东部也已恢复一半。
前4千纪,或称前第4个千年,标志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大改变。农业广泛散布在欧亚大陆。它是青铜时代的开始,书写亦在此时发明。世界人口在本千纪增加了一倍,大约从700万人增加到约1400万人。
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英国法系或海洋法系,是与欧陆法系齐名的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系之一,起源于中世纪的英格兰,目前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生活在普通法司法管辖区或混合民法系统内,其中大部分来自英联邦国家。从法律渊源来看,普通法系的特点就是判例法,即反复参考判决先例,最终产生类似道德观念一般的普遍的、习惯法。
梵蒂冈城国,通称梵蒂冈或梵蒂冈城,曾译作梵谛冈,是由天主教会最高权力机构——圣座直接统治的内陆国家城邦,为世界领土面积最小的国家。其领土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因此梵蒂冈也是“城中国”,也是天主教会最高领袖教宗驻地、世界人口的信仰中心。其前身为教宗国,自1929年起以《拉特朗条约》确定为主权国家,实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城内建筑物于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梵蒂冈城国,通称梵蒂冈或梵蒂冈城,曾译作梵谛冈,是由天主教会最高权力机构——圣座直接统治的内陆国家城邦,为世界领土面积最小的国家。其领土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因此梵蒂冈也是“城中国”,也是天主教会最高领袖教宗驻地、世界人口的信仰中心。其前身为教宗国,自1929年起以《拉特朗条约》确定为主权国家,实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城内建筑物于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英国法系或海洋法系,是与欧陆法系齐名的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系之一,起源于中世纪的英格兰,目前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生活在普通法司法管辖区或混合民法系统内,其中大部分来自英联邦国家。从法律渊源来看,普通法系的特点就是判例法,即反复参考判决先例,最终产生类似道德观念一般的普遍的、习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