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 编辑
中国探月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航天局启动的第一个探月工程,因主要任务皆以中国神话著名人物“嫦娥”命名,常被称呼为嫦娥工程。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1月23日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正式立项,计划首先是发射绕月卫星,继而是发射无人探测装置,实现月面软着陆探测,最后为运输机器人月球建立观测点,并且采取样本返回地球;整个计划将会历时20年,并为载人登月的长期目标作出准备。中国探月工程的科研成果发布在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部中国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网站上。
2
相关
孙家栋,男,辽宁省瓦房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造卫星专家,被称为中国的“卫星之父”。共和国勋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总设计师。
于登云,原名于定高,男,湖南省绥宁县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中科院院士。
嫦娥五号探测器是中国探月工程第三阶段的月球探测器,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并完成探月工程中“绕、落、回”中的最后一个“回”的任务。嫦娥五号于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任务后,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于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在2020年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这是继月球24号之后时隔44年人类再次从月面带回月球样本。
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第二阶段的无人月球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两部分。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12月14日带着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玉兔号月球车”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成为中国首个在地外天体着陆的探测器,也是继1976年的月球24号后首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姜杰,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委、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中国探月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加挂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牌子,由原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等台站及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于2001年合并而成,总部位于原北京天文台总部,在河北省兴隆县建有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该基地拥有一台直径2.16米的光学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在北京市怀柔县建有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国台正在开展的项目包括:FAST、LAMOST、CSRH、中国探月工程以及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
吴伟仁,男,四川省平昌县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加挂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牌子,由原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等台站及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于2001年合并而成,总部位于原北京天文台总部,在河北省兴隆县建有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该基地拥有一台直径2.16米的光学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在北京市怀柔县建有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国台正在开展的项目包括:FAST、LAMOST、CSRH、中国探月工程以及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加挂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牌子,由原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等台站及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于2001年合并而成,总部位于原北京天文台总部,在河北省兴隆县建有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该基地拥有一台直径2.16米的光学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在北京市怀柔县建有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国台正在开展的项目包括:FAST、LAMOST、CSRH、中国探月工程以及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
中国深空测控网,又称深空探测工程、中国深空探测工程,是中国支援月球和行星探测的大天线和通讯网络的设施。第一个需要使用这个网络的是嫦娥1号任务,用于支援前往中国探月工程和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