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战争 编辑
乙未战争,是台湾因《马关条约》被清朝割让大日本帝国台湾人为抵抗日本接收统治而发起的战争
4
相关
台湾守备混成旅团,是成立于1896年4月6日的大日本帝国陆军混成旅团,由第一、第二、第三守备混成旅团组成,全军隶属台湾总督府。该旅团主要负责乙未战争后的台湾守备及“镇压匪徒”工作,兵力约为20,000人。台湾守备混成旅团虽名为“台湾”,但实际成员均来自日本东京、大阪市等各地日籍军人。而这类型“静态守备”的特殊军队编制,不但为首创,也兼具实验性质。1907年8月,该旅团于废止所属六步兵联队之后,重新缩编成台湾守备队。1919年,因台湾总督转为文官,台湾守备队则再整编为台湾军,另派台湾军司令官。
台湾省城是清朝时台湾建省后,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预定设在彰化县桥仔头的省城,负责管理台湾的中路,亦是行政区划调整后新台湾府的府治所在,也是台湾县的县治所在。但在邵友濂接任巡抚后令省城停工,并将省会正式移到台北城,于是此城之后仅为新的台湾府城,且直到乙未战争时仍处于未完工状态。台湾日治时期在1903年进行市区改正后省城建物几乎全毁,仅留下台湾省城大北门的城楼以及台湾省城儒考棚。
贞爱亲王殿下御上陆纪念之碑位于台湾嘉义县布袋镇,是台湾日治时期为纪念伏见宫贞爱亲王在乙未战争中率领日军混成第四旅团从布袋嘴登陆、与当地民军发生激战而立的纪念碑,台湾总督府曾依照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将之指定为史迹。二次大战后,此碑遭推倒,被当作房屋地基,2002年1月5日时被挖出,之后在2008年1月9日经嘉义县政府依《文化资产保存法》公告为历史建筑,属国有财产。
吴汤兴,原名汤新兴,表字绍文,台湾苗栗县铜锣乡客家人,乙未战争抗日人士、义军大统领。
北埔姜家,是台湾新竹地区著名的家族,也是客家族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姜义丰”是道光二十七年姜秀銮之子姜殿邦、姜殿斌分阄家业时所编立的公尝,在各房均分产业之前先抽出公尝业,作为家族内祭祖等公事、参与地方祭典、慈善及公共事务之基金,尔后成立“祭祀公业姜义丰”之组织,而“姜义丰公号”也成为北埔姜家对外之代表称号。北埔姜家所主导经营的“金广福垦号”是整个北埔、大隘地区发展的起源,在新竹地区的开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历经台湾清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以及台湾战后时期。家族成员参与过中英鸦片战争、戴潮春事件、中法战争、乙未战争,走过拓垦、征战、政权更迭、经济巨变的年代,在新竹地区之政治、经济及教育层面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林朝栋,表字荫堂,号又密,幼名松,绰号称“目仔少爷”,台湾府彰化县阿罩雾人,台湾将领,栋军主帅,雾峰林家第六代,曾参与中法战争的台湾战事,协助刘铭传在台湾办理新政,以及平定施九缎事件,官至二品顶戴道员,赏黄马褂。甲午战争后,支持筹组台湾民主国。但乙未战争却令他心灰意冷,于是举家迁至厦门,最后病死上海。
栋军,或作“栋”字营,清朝时期由林朝栋统领的清军地方军团,曾参与中法战争、施九缎事件等大小战役,规模随林朝栋屡建功勋而日渐扩充,至1895年全盛时期共有十营,为中台湾最具战力的部队。甲午战争后台湾因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栋军曾因林朝栋内渡后解散,但因其妹林笃顺召集,又重新组织并编入其余台勇,成为乙未战争主力之一。
赖世观,字士仰,号东莱,又号玄游,曾在中法战争时奉刘铭传之命协助团练总局事宜,乙未战争后日本曾欲任命为厅参事,但坚持不就。而在日本清剿抗日人士时,他以西区保正的身份保护一般民众不被波及。晚年隐居研习释道之学。
铜锣天后宫,是位于台湾苗栗县铜锣乡福兴村的妈祖庙,为乙未战争时吴汤兴誓师地,也是电影《冬冬的假期》的一景。
台湾民主国是1895年短暂存在于台湾的共和制政权。大清帝国在甲午战争战败后,被迫于同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与周边岛屿割让予大日本帝国,遭到台湾人强烈反对,台湾部分仕绅因而鼓动前清台湾巡抚唐景崧在同年5月25日宣布建国,并由唐景崧担任首任台湾民主国大总统。然而在随后因日方接收台湾而起的乙未战争中,其中部分民兵首先叛变,台北遭到占领,唐景崧不久后便逃亡厦门,第一共和迅速瓦解。同年6月26日,刘永福被选出任第二任大总统,以台南府为基地建立第二共和,并以大天后宫为总统府。但刘永福亦于该年10月19日西渡大陆,两日后台南遭日军攻陷,台湾民主国灭亡,历时150天。台日军队有数场激战,日军伤亡以病死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