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 编辑
《马关条约》,或称《中日讲和条约》、《日清讲和条约》、《下关条约》,为清朝大日本帝国于1895年4月17日,分别由大清帝国派出之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和钦差全权大臣李经方,及大日本帝国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等,在山口县下关市马关港签署之条约
1
相关
乙未战争,是台湾因《马关条约》被清朝割让予大日本帝国后台湾人为抵抗日本接收统治而发起的战争。
下关市是位于日本山口县的市町村,为本州最西端的都市,其主要市区过去曾称为马关,也正是中日关系史中著名的马关条约签署地点。辖区西侧为日本海,东南侧为濑户内海周防滩,南侧以关门海峡与九州相隔;主要市区位于关门海峡北岸的下关港周边,与海峡对岸的北九州市之间有关门隧道、关门国道隧道、关门桥可以往来,两地也因此共同形成关门都市圈。
台湾清治时期,又称为清领时期,是指台湾由清朝统治的历史时期,自1683年清朝康熙皇帝派遣施琅消灭台湾明郑时期的东宁王国政权起,至1895年4月清朝与大日本帝国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予日本为止,共计212年,是台湾历史上统治持续时间最长,且唯一超过百年的政权,但清朝政府从未将台湾全岛纳入台湾清治时期行政区划之中。
张坤德,是中国清末民国初翻译家,字少堂,浙江桐乡乌镇镇人,毕业于上海广方言馆。他曾在袁世凯手下担任朝鲜釜山领事馆翻译兼副领事。1895年,任《马关条约》清政府日文翻译。后来黄遵宪将张坤德聘为《时务报》英文翻译。张坤德曾翻译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是将推理小说引入中国的第一人。1896年《时务报》第六册至第九册刊登了他翻译的《海军协定》。翻译出版时距柯南道尔发表该小说不到3年,比日文译本早4年,在译本中,他将“夏洛克·福尔摩斯”音译为“歇洛克·呵尔唔斯”,华生则译为“滑震”。后来张坤德辞职,前往文律师馆担任翻译。
强学会,清朝末期一个政治团体,现代政党的雏形。1895年中国惨败甲午战争之后,朝廷内外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痛思中国失败之教训,寻求中国转弱为强的途径。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北京安徽会馆创办《万国公报》,成为强学会组织的发端。该报因与上海基督教广学会的一个刊物同名,后改为《中外纪闻》,刊登海外新闻,时评政论和有关公文,以“渐知新法”为宗旨,“遍送士夫党人”。同时请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在达智桥胡同河南会馆或后孙公园胡同安徽会馆定期召集集会,演讲与讨论。11月中旬正式成立强学会,又称强学书局,或译书局。康有为作《强学会叙》,陈炽为提调,梁启超为书记员,入会者众多。参加学会的除维新派、帝党外,还有一些开明人士、洋务派、传教士等。 袁世凯、张之洞、徐世昌等都列名参加,并出资赞助。李鸿藻、翁同龢等也予支持。李鸿章也愿捐银2千两入会,因签订《马关条约》名声不好,遭到拒绝。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也加入强学会。
台湾府是清朝台湾清治时期时设置的府级行政区划,从1684年存续到1895年马关条约。台湾府在清治大部分时间为台湾唯一的“府”,然而中国近代史因受到列强外交军事影响,使增设行政区。1875年在北台湾设立台北府,两府以大甲溪为界,以北归台北府,以南归台湾府。1887年福建台湾省时,更是将南台湾及东台湾独立划出台南府及台东直隶州。至清治末期台湾府仅统治今日中台湾地区。
栋军,或作“栋”字营,清朝时期由林朝栋统领的清军地方军团,曾参与中法战争、施九缎事件等大小战役,规模随林朝栋屡建功勋而日渐扩充,至1895年全盛时期共有十营,为中台湾最具战力的部队。甲午战争后台湾因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栋军曾因林朝栋内渡后解散,但因其妹林笃顺召集,又重新组织并编入其余台勇,成为乙未战争主力之一。
林维源,字时甫,号冏卿,台湾新北市板桥区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白石堡吉上社,板桥林家的族长,生父林国华,养父林国芳。是一位富商、绅士、官吏。曾任太仆寺卿、帮办台湾抚垦大臣等职。林维源与其兄林维让属板桥林家第四代,将林家声势推上最高峰,板桥区林本源园邸也多在其手中完成。清朝马关条约割台于日本后,迁居于闽南厦门至卒。
甲午战争是大清帝国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的称号称清日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是大清帝国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的称号称清日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