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 编辑
以太或译为光乙太,以太原本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为古典元素之一。19世纪的物理学家,认为它是一种曾被假想的电磁波的传播介质。但后来的实验和理论表明,如果不假定“以太”的存在,很多物理现象可以有更为简单的解释。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观测证据表明“以太”存在,因此“以太”理论被科学界抛弃。
6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埃忒耳在希腊神话中是“太空”的拟人化神,他代表了天堂。他是众神所呼吸的纯洁的天堂空气,不同于凡人所接触的空气。在赫西俄德的《神谱》中他是厄瑞玻斯和倪克斯的儿子,赫墨拉的兄弟。他们在西塞罗的《论神性》也被提及。他是世界的灵魂,所有的生命从他而出。埃忒耳还被作为宙斯的保护墙而为人所知,他将塔耳塔罗斯拦在宇宙之外。“以太”之名来源于他。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是为了验证“以太”存在与否而做的一个实验,1887年由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与爱德华·莫雷合作在美国克利夫兰的凯斯西储大学进行。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是为了验证“以太”存在与否而做的一个实验,1887年由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与爱德华·莫雷合作在美国克利夫兰的凯斯西储大学进行。
迈克耳孙干涉仪是光学干涉仪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明者是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耳孙。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原理是一束入射光分为两束后各自被对应的平面镜反射回来,这两束光从而能够发生干涉。干涉中两束光的不同光程可以通过调节干涉臂长度以及改变介质的折射率来实现,从而能够形成不同的干涉图样。迈克耳孙和爱德华·莫雷使用这种干涉仪于1887年进行了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证实了以太的不存在,启发了狭义相对论。
迈克耳孙干涉仪是光学干涉仪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明者是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耳孙。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原理是一束入射光分为两束后各自被对应的平面镜反射回来,这两束光从而能够发生干涉。干涉中两束光的不同光程可以通过调节干涉臂长度以及改变介质的折射率来实现,从而能够形成不同的干涉图样。迈克耳孙和爱德华·莫雷使用这种干涉仪于1887年进行了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证实了以太的不存在,启发了狭义相对论。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是为了验证“以太”存在与否而做的一个实验,1887年由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与爱德华·莫雷合作在美国克利夫兰的凯斯西储大学进行。
迈克耳孙干涉仪是光学干涉仪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明者是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耳孙。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原理是一束入射光分为两束后各自被对应的平面镜反射回来,这两束光从而能够发生干涉。干涉中两束光的不同光程可以通过调节干涉臂长度以及改变介质的折射率来实现,从而能够形成不同的干涉图样。迈克耳孙和爱德华·莫雷使用这种干涉仪于1887年进行了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证实了以太的不存在,启发了狭义相对论。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是为了验证“以太”存在与否而做的一个实验,1887年由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与爱德华·莫雷合作在美国克利夫兰的凯斯西储大学进行。
坡印廷-罗伯逊效应,又称坡印廷-罗伯逊阻力,以约翰·亨利·坡印廷与霍华德·珀西·罗伯逊命名,是太阳辐射令太阳系中的尘埃微粒,缓慢地往系中心螺旋前进的效应。这种抗力实质上为,与微粒移动方向成切线的辐射压分量。坡印廷在1903年在“以太”的基础上,给出这种效应的描述,而以太理论在1905年至1915年间逐渐被相对论所取代。罗伯逊在1937年使用了相对论的概念,来描述这种效应。
埃忒耳在希腊神话中是“太空”的拟人化神,他代表了天堂。他是众神所呼吸的纯洁的天堂空气,不同于凡人所接触的空气。在赫西俄德的《神谱》中他是厄瑞玻斯和倪克斯的儿子,赫墨拉的兄弟。他们在西塞罗的《论神性》也被提及。他是世界的灵魂,所有的生命从他而出。埃忒耳还被作为宙斯的保护墙而为人所知,他将塔耳塔罗斯拦在宇宙之外。“以太”之名来源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