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齿龙 编辑
伤齿龙属又名锯齿龙,是种体型相当小、类似鸟类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约7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伤齿龙的化石是在1855年发现,是北美洲最早发现的恐龙之一。
1
相关
潜猎龙是伤齿龙科伤齿龙亚科的一属兽脚类恐龙,生存于晚白垩世坎潘阶的北美洲。正模标本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立恐龙公园的恐龙公园层,曾先后被归为细爪龙与伤齿龙,2017年建立为独立属,模式种兼唯一种为麦氏潜猎龙。潜猎龙为迄今发现最大型的伤齿龙类,估计全长可达3.5米。
中华头龙是生存于晚白垩世中国内蒙的一属厚头龙科恐龙,模式种贝氏中华头龙最初于1953年被命名为伤齿龙的一个物种,后来重新归类于剑角龙。该物种几十年来一直被视为疑名,2021年经过重新研究后被确认为有效分类单元,并独立为一个新属。原始正模标本已经遗失,现代研究使用重新发现的石膏模型进行分析。由于材料缺乏,因此对其外观的了解有限,但其鉴别特征是圆形颅骨背面有一湾状凹陷,从上看有如心形。中华头龙可能是已知的最古老的厚头龙科,属于该科中的厚头龙亚科,与剑角龙等动物具有亲缘关系。发现化石的地层尚不清楚,但目前认为它可能出自乌兰苏海组。
潜猎龙是伤齿龙科伤齿龙亚科的一属兽脚类恐龙,生存于晚白垩世坎潘阶的北美洲。正模标本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立恐龙公园的恐龙公园层,曾先后被归为细爪龙与伤齿龙,2017年建立为独立属,模式种兼唯一种为麦氏潜猎龙。潜猎龙为迄今发现最大型的伤齿龙类,估计全长可达3.5米。
伤齿龙亚科是伤齿龙科恐龙的一个亚科,于2017年首次用于命名由蒙古戈壁猎龙和小扎纳巴扎尔龙最近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伤齿龙科分类群,但已被重新定义为包含蒙古蜥鸟龙和美丽伤齿龙的最小演化支。
中华头龙是生存于晚白垩世中国内蒙的一属厚头龙科恐龙,模式种贝氏中华头龙最初于1953年被命名为伤齿龙的一个物种,后来重新归类于剑角龙。该物种几十年来一直被视为疑名,2021年经过重新研究后被确认为有效分类单元,并独立为一个新属。原始正模标本已经遗失,现代研究使用重新发现的石膏模型进行分析。由于材料缺乏,因此对其外观的了解有限,但其鉴别特征是圆形颅骨背面有一湾状凹陷,从上看有如心形。中华头龙可能是已知的最古老的厚头龙科,属于该科中的厚头龙亚科,与剑角龙等动物具有亲缘关系。发现化石的地层尚不清楚,但目前认为它可能出自乌兰苏海组。
中华头龙是生存于晚白垩世中国内蒙的一属厚头龙科恐龙,模式种贝氏中华头龙最初于1953年被命名为伤齿龙的一个物种,后来重新归类于剑角龙。该物种几十年来一直被视为疑名,2021年经过重新研究后被确认为有效分类单元,并独立为一个新属。原始正模标本已经遗失,现代研究使用重新发现的石膏模型进行分析。由于材料缺乏,因此对其外观的了解有限,但其鉴别特征是圆形颅骨背面有一湾状凹陷,从上看有如心形。中华头龙可能是已知的最古老的厚头龙科,属于该科中的厚头龙亚科,与剑角龙等动物具有亲缘关系。发现化石的地层尚不清楚,但目前认为它可能出自乌兰苏海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