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对释迦牟尼与佛陀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疏上。它有时被等同于现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较传统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传统中,产生许多不同的学派。
11
葛玛丽,德国突厥学家。1920年起在柏林大学学习突厥比较语言学、汉学、佛学。1926年获博士学位,在德国科学院从事敦煌古回鹘文献研究。多年担任国际乌拉尔-阿尔泰学会理事长。著有专著《古代突厥语法》、《中亚学研究导论》,论文《古代突厥人生活中城市的作用》、《维吾尔人的早期历史》、《突厥人中的佛教》等。1982年曾访华。
段成式,字柯古,唐代博物学家、诗人、官员。邹平人。后随父徙宜城市。世家子弟,遍览群书,善于佛学。官至太常少卿。段成式善于诗歌骈文,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称为“三十六体”。著有《酉阳杂俎》。
上海佛学书局由佛教居士王一亭、李经纬等于1930年在上海创办,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所编辑、刻印、流通佛学典籍的出版机构,经营方针是“以宏法为目的,以营业为方法,二者相辅而行”。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的大众文学,是自民国以后风行于华人地区中的一种结合历史与幻想的小说类型,起源可追溯至《史记》的 <游侠列传>,故事主要描写武林帮派之间的争斗、江湖中人之间的恩怨情仇,民族国家的侠义精神。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多为中国历史,尤以改朝换代、汉族与外族战争之乱世为多,故而时势造英雄;也有以描述帮派斗争为主,而没有强调时代。盖因乱世之中,人更加需要以武力证明自身价值。以侠义为主题,武功为手段,是武侠小说独特的文化特征,兼以中国古代医学、佛学、道家、易术及各种神秘学等。因此,武侠小说中人物的价值观,乃至于整部作品的精神基调,是建立在行侠仗义的基本思想上的。
傅山,本名鼎臣,表字青竹,后改名山,更字青主,以字行,号公之它、公它、真山、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山西阳曲人,明末清初学者,以明遗民自居,清兵入关后,不接受任官,自称为道士。于经学、考据、理学、佛学、道教、诸子、中医学、诗、书画、金石、地理、武术皆有涉猎。
开城历史建筑与遗迹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两个世界遗产之一。它由12个遗址组成,共同见证了10至14世纪高丽王朝的历史和文化。前首都开城的布局,其宫殿,机构和陵墓,防御性城墙和大门体现了朝鲜半岛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政治,文化,哲学和宗教价值观。列入世界遗产的遗迹包括一个天文和气象台,两所学府和纪念碑。该遗址见证了东亚从佛学向宋明理学的思想转变,以及高丽王朝统一朝鲜之前存在的各国文化,信仰,和政治价值的同化。佛教,儒家,道家和风水学概念的融合体现在了遗址的规划及其建筑中。
释慧琳,即裴慧琳,唐代京师西明寺僧人,佛教学者、大兴善寺翻译僧,语言学家、佛学家。原裴姓,西域疏勒国人,本疏勒王族。
赵戴文,表字次陇,山西省代州直隶州五台县人,清末民初政治家。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山西省统治者阎锡山的心腹,精通佛学。
朱芾煌,又名黻华,四川省江津县人,佛学家,同盟会员。
无相颂,是中国古典哲学用词,最早出自古代汉语佛学。在佛学属于名相类。名相是佛教语:耳可闻者曰名,眼可见者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