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编辑
元朝,汉语国号全称为大元,蒙古语国号为大元大蒙古国,又称蒙元,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所建立的王朝。中统元年,忽必烈称帝,自立为第五代蒙古帝国大汗,后于至元八年取儒士刘秉忠建议,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定汉文国号为“大元”,改蒙古语国号“大蒙古国”为“大元大蒙古国”,定都于汉地大都,建立元朝。自此,蒙古大汗同时也被尊为中国皇帝。至元十六年元军攻灭南宋残余势力,征服整个中国,共11位皇帝,国祚97年。
1
相关
封疆大臣,又称“封疆大吏”,指中国明、清时期执掌地方最高军政权力的官员,乃朝廷要员。中国自秦代以来确立中央集权制后,历代执掌地方最高军政大权的官职包括秦代的郡守、汉代隋代两代与初唐的太守、州牧或刺史、三国和晋代的都督、北周的总管、隋代的行台尚书省、唐代的都督、都护和节度使、宋代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公事和掌军权的安抚使。辽国的都总管、处置使和转运使、西夏的都统、金国的诸京留守司留守带本府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元代的行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等职衔,这些职衔所存在的朝代虽未有针对这些职务比喻为封疆大吏的说法,但这些职务皆有封疆大吏之实,为封疆大臣发展演变的历史沿革。直至明代一般被称为“封疆”之职位有都指挥使、按察使以及布政使,而延至清代,除了通常所指的总督和各省巡抚外,旗兵的最高地方长官—将军亦同被称为“封疆大臣”,因为这些官员均为皇帝亲自任命,且权力极大,类似古代由君主分封疆土的诸侯,故因此而得名。
浑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鸭绿江右岸中国一侧的最大支流,汉代称盐难水、沸流水,元代称大虫江,明代称婆猪江,清代称佟佳江,别名混江,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形成今名。
加兹尼,唐代称鹤悉那,宋代称吉慈尼,元代称哥疾宁,常讹称为伽色尼,阿富汗东部一城市,加兹尼省省会,位于海拔2219米的高原上,接近巴基斯坦边界,人口约141000人,塔吉克族占50%,普什图族占25%,哈扎拉族占20%,另有少部分印度人。喀布尔在其东北。
华不注山又称华山,是中国山东省济南市东北,黄河南岸一座海拔197米的小山,属于齐烟九点之一。华不注山呈圆锥状,坐落在距离济南市中心大约7公里的平原上,拔地而起,与其他丘陵不相连。山下有泉,名曰华泉。华不注是花骨朵的谐音,因其形状如未开放的莲花而得名。其岩石为青灰色,跟济南南郊泰山山脉的地质构造截然不同。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𫖯的《鹊华秋色图》描绘的就是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风景。
山东货币史是指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一带流通使用货币的历史。早在5000多年前,山东就已经出现原始形态的实物货币。商代后期开始铸行铜贝,春秋时期中期流通黄金。齐国自春秋中叶开始就以齐国刀币作为法定标准货币,战国晚期改为以“賹化”圜钱为标准货币。鲁国在西周时期少量使用贝币,春秋早期石贝、骨贝等仿制贝币出现,春秋中叶,随各国铜铸币流行,鲁国开始铸行铜贝和包金铜贝。除齐鲁货币之外,先秦时期在今山东地区,燕国的刀币和“一化”圜钱,楚国的“旆钱当𬬱”布币、蚁鼻钱和爰金,也有流通。秦朝建立后统一币制,“半两”钱和黄金通行全国。汉代直到隋代,山东通行“五铢”钱和黄金,银有少量流通。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铸造开元通宝,此后“通宝”铜钱普及使用。唐代中叶以后,白银流通渐渐变广。宋代开始发行纸币,与铜钱同时流通,白银的货币作用逐渐增强。北宋被金朝灭亡后,黄金不再被视为货币。元代推行纸币使用,白银的流通多于用铜钱。明代以纸钞为主,以铜钱为辅。清代以铜钱为主,银钱并用。
洪河也称洪汝河,是淮河左岸一条支流,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原为古代汝水的一部分,元代明代以后今新蔡县顿岗乡班台以上河段称“小洪河”,班台以下称“汝河”或“洪汝河”,中华民国时期改称洪河,也称大洪河。全长326公里,流域面积12380平方公里。
郯国故城,位于山东省郯城县城北侧。春秋时期为郯国都城。秦朝汉朝至南北朝历为县、郡治所。元代在其南侧另建新城。故城址轮廓清晰,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4696米,城垣为黄土夯筑,基宽40米,顶宽15米,高40米。四面设门,为青石砌筑。今仅存西、北城墙局部。古城东北隆起部分为古帅军台址。故城内曾出土石斧、绳纹陶片、残陶鬲等。
元四家,或元四大家,是指元代山水画的四个代表画家。有两个说法,明代中叶被认为是:赵孟𫖯、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明末董其昌等文人则认为,赵孟𫖯应有更高的地位,遂替换上了倪瓒,形成了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的另一种说法。他们都是以擅画山水画而闻名,是明清以来山水画家心中的旗帜型人物,对中国山水画发展有重要影响。
海青拿天鹅,琵琶古曲,约莫出现于元代,描写蒙古人将海东青用于猎捕天鹅的情景,曲情雄健活泼。有些版本将曲名题为海青拿鹤、平沙落雁、大平沙。由于技巧难度高、习惯与一般不同,能演奏者极少,近代仅有浦东派弹奏此曲。
全元散曲》是一部元代散曲总集,作者是元曲学者隋树森,196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共收元曲作家213家,小令3760余首,套曲410余套。取材范围除后人总集、别集、选集外,还从曲谱、曲话、笔记、方志等共117种材料广为搜集;并加以校勘、订正,注明出处。1982年隋树森将《全元散曲》加以编选增补,完成《全元散曲简编》,198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