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指一套特定的儒家十三经注解,包括《周易注疏》、《尚书注疏》、《毛诗注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注疏》、《春秋左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穀梁传注疏》、《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是由汉朝至唐一千多年中经学的总结性成果。各部注、疏成书最早者在西汉,最晚者在南宋。在明朝,十三部经书及其注疏首次一同刻板印刷,并获得帝王朝廷的肯定,从而使“十三经注疏”成熟、确立为一个整体性概念。
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书的合称,是儒学的核心文献,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和《孟子》。“十三经”的整体性概念成熟于明朝,以万历十二年明神宗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为完全确立的标志;是从汉武帝确立五经博士开始,学术潮流与政治权力不断调整儒家经书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经书的最近一次结集。
共叔段,中国春秋时代郑武公的儿子,姬姓,名段。郑庄公的同母弟,封于京邑,故以封邑称谓京叔段,世称京城大叔。姬段一度与母亲武姜合谋造反,被郑庄公击败,史称郑伯克段。《左传》记载其后逃往到共国,故记为共叔段。《公羊传》和《穀梁传》称段在鄢城被郑庄公杀死。
春秋即历史,现在通常指鲁国《春秋》。目前通常说的《春秋》作者不详,不像《诗经》,《春秋》没有出土战国版本,记述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二百四十二年之历史,后人把书中包括之时代称为“春秋时代”。汉朝起被尊为五经之一,在四库全书中属于经部,在十三经中,《公羊传》与《穀梁传》作为《春秋》的解读文本,也被列入十三经中。左传极可能是独立于春秋的比春秋更早的一部历史书。
春秋即历史,现在通常指鲁国《春秋》。目前通常说的《春秋》作者不详,不像《诗经》,《春秋》没有出土战国版本,记述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二百四十二年之历史,后人把书中包括之时代称为“春秋时代”。汉朝起被尊为五经之一,在四库全书中属于经部,在十三经中,《公羊传》与《穀梁传》作为《春秋》的解读文本,也被列入十三经中。左传极可能是独立于春秋的比春秋更早的一部历史书。
《穀梁传》是《春秋穀梁传》的简称,是一部对《春秋》的注解,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战国时鲁国人穀梁子,穀梁子将它写记录下来,学者认为此书原本是口头传授,其成书时间是在汉朝,由学派门人集结而成。
《春秋经传集解》是由西晋杜预所著,为清人十三经注疏之一部分,唐代《五经正义》之根据。此本的重要性在于:首次将《春秋》与《左传》以时间加以裁切,成为经传注合行本,可能影响到《公羊传》与《穀梁传》的经传合写与合刊,对于日后《春秋》类文献的体例发生重要作用。
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书的合称,是儒学的核心文献,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和《孟子》。“十三经”的整体性概念成熟于明朝,以万历十二年明神宗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为完全确立的标志;是从汉武帝确立五经博士开始,学术潮流与政治权力不断调整儒家经书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经书的最近一次结集。
春秋即历史,现在通常指鲁国《春秋》。目前通常说的《春秋》作者不详,不像《诗经》,《春秋》没有出土战国版本,记述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二百四十二年之历史,后人把书中包括之时代称为“春秋时代”。汉朝起被尊为五经之一,在四库全书中属于经部,在十三经中,《公羊传》与《穀梁传》作为《春秋》的解读文本,也被列入十三经中。左传极可能是独立于春秋的比春秋更早的一部历史书。
《穀梁传》是《春秋穀梁传》的简称,是一部对《春秋》的注解,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战国时鲁国人穀梁子,穀梁子将它写记录下来,学者认为此书原本是口头传授,其成书时间是在汉朝,由学派门人集结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