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朗道 编辑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前苏联知名物理学家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苏联科学领军人之一,同时擅长还原论唯象理论,在理论物理里多个领域都有重大贡献。他标新立异,爱打破传统,并以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精炼的著作风格和高傲的性格而为人熟知。他由于“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获得196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反对苏共独裁,并曾因反革命罪入狱。1962年,仍活跃于研究前沿的朗道发生严重车祸,智力和记忆力均受损,身体状况大不如前,6年后去世。朗道去世多年后,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维塔利·金兹堡凭借早年与朗道共同建立的超导体超流体理论也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5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朗道阻尼是等离子体中由于波和粒子之间的共振导致的波阻尼,是一种无碰撞阻尼,最初是在1946年由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提出的。人们一度认为物理上没有这种机制,这只是纯粹的数学结果。J.M.Dawson从波和粒子的能量交换的角度推导出朗道阻尼,1960年代又在实验上证实了这个现象。
金兹堡-朗道方程,或金兹堡-朗道理论,是由维塔利·金兹堡和列夫·朗道在1950年提出的一个描述超导现象的理论。早期的金兹堡-朗道方程只是一个唯象理论的数学模型,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第一类超导体。1957年,苏联物理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基于金兹堡-朗道理论提出了第二类超导体的概念。1959年,列夫·戈尔科夫结合BCS理论,从微观角度严格证明了金兹堡-朗道理论是BCS理论的一种极限情况。为了表彰金兹堡和阿布里科索夫对超导理论的贡献,他们与研究超流理论的安东尼·莱格特共同获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超流体是一种物质状态,特点是完全缺乏黏性。如果将超流体放置于环状的容器中,由于没有摩擦力,它可以永无止尽地流动。它能以零阻力通过微管,甚至能从碗中向上“滴”出而逃逸。超流体是被彼得·卡皮查、约翰·艾伦和冬·麦色纳在1937年发现的。有关超流体的研究被称为量子流体力学。氦-4的超流体现象理论是列夫·朗道创造的,而尼古拉·博戈柳博夫是第一个建议使用微扰理论者。
超流体是一种物质状态,特点是完全缺乏黏性。如果将超流体放置于环状的容器中,由于没有摩擦力,它可以永无止尽地流动。它能以零阻力通过微管,甚至能从碗中向上“滴”出而逃逸。超流体是被彼得·卡皮查、约翰·艾伦和冬·麦色纳在1937年发现的。有关超流体的研究被称为量子流体力学。氦-4的超流体现象理论是列夫·朗道创造的,而尼古拉·博戈柳博夫是第一个建议使用微扰理论者。
朗道量子化是指均匀磁场中带电粒子的回旋轨道发生的量子化。这些带电粒子能量在一系列分立的数值中取值,形成朗道能级。朗道能级是简并能级,每一能级上电子的电子数量与外加磁场的强度成正比。由朗道量子化可以得出外磁场会导致材料中电子性质的振荡。这一理论是由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于1930年提出的。
朗道-费米液体理论是描述足够低的温度下大多数金属的费米子相互作用的一般状态。此时,多体系统的离子的相互作用不再小。唯像理论——朗道费米液体理论在1956年由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提出,后又由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布里科索夫和伊萨克·马尔科维奇·哈拉特尼科夫用算图理论予以发展。此理论解释了为何费米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一部分与费米气体理论相似,而又有所不同。
超流体是一种物质状态,特点是完全缺乏黏性。如果将超流体放置于环状的容器中,由于没有摩擦力,它可以永无止尽地流动。它能以零阻力通过微管,甚至能从碗中向上“滴”出而逃逸。超流体是被彼得·卡皮查、约翰·艾伦和冬·麦色纳在1937年发现的。有关超流体的研究被称为量子流体力学。氦-4的超流体现象理论是列夫·朗道创造的,而尼古拉·博戈柳博夫是第一个建议使用微扰理论者。
超流体是一种物质状态,特点是完全缺乏黏性。如果将超流体放置于环状的容器中,由于没有摩擦力,它可以永无止尽地流动。它能以零阻力通过微管,甚至能从碗中向上“滴”出而逃逸。超流体是被彼得·卡皮查、约翰·艾伦和冬·麦色纳在1937年发现的。有关超流体的研究被称为量子流体力学。氦-4的超流体现象理论是列夫·朗道创造的,而尼古拉·博戈柳博夫是第一个建议使用微扰理论者。
理论物理学教程》,是一套10卷的涵盖理论物理的丛书,在1930年代由列夫·朗道发起,他的学生叶夫根尼·利夫希茨也参与了编写。国际上,此系列丛书在非正式场合常被称作Landau and Lifshitz和 Landafshitz。
朗道量子化是指均匀磁场中带电粒子的回旋轨道发生的量子化。这些带电粒子能量在一系列分立的数值中取值,形成朗道能级。朗道能级是简并能级,每一能级上电子的电子数量与外加磁场的强度成正比。由朗道量子化可以得出外磁场会导致材料中电子性质的振荡。这一理论是由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于1930年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