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 编辑
刘半农,江苏江阴南沙镇马桥村殷家埭人,原名刘寿彭,后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字半农,号曲庵,笔名有寒星、范奴冬等。中国诗人杂文家和语言学者,中国早期摄影理论家,著作《半农谈影》,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摄影美学专著。音乐家刘天华、刘北茂之兄。
8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诗歌是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中国的现代白话文诗歌从此诞生。
刘天华,原名刘寿椿,江苏省江阴市南沙镇马桥村殷家埭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及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诗人刘半农之弟,音乐家刘北茂之兄。
金港街道,原为金港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行政上,与张家港保税港区为区镇一体化管理。2019中国百强乡镇。新文化运动刘半农人物生于此地南沙镇。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面向青年,宣扬民主与科学。开始名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1917年搬到北京,1918年编辑部进一步扩大,包括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周树人、李大钊。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王敬轩,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虚构的人物。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4卷3号上,刊登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批评贬低新文化运动,同期发表记者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一文。对王敬轩加以反驳和痛骂。鲁迅曾写道:“古之青年,心目中有了刘半农三个字,原因并不在他擅长音韵学,或是常做打油诗,是在他跳出鸳蝴派,骂倒王敬轩,为一个‘文学革命’阵中的战斗者。”所谓王敬轩并非真有其人,而是钱玄同的化名,钱本人是新文化运动积极分子,他编造这篇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章,是故意制造一个争论事件,激发读者的兴趣。文中重点攻击古文桐城派,和白话文的批评者林纾。
空山鸟语》,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曲。创作于1918年,但直至1928年才定稿出版。刘天华胞兄刘半农曾以“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的题词来形容此曲 乐曲以其独特的演奏技法著称。刘天华先生创造性的以三弦拉戏式的摸进手法,并采用大量轮指与滑音来模拟自然界中的鸟鸣声。此曲于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金港街道,原为金港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行政上,与张家港保税港区为区镇一体化管理。2019中国百强乡镇。新文化运动刘半农人物生于此地南沙镇。
宋元以来俗字谱》是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0年出版的一部异体字字典,由刘半农、李家瑞主编。
北华美术专科学校,1931年由作家张恨水创办,自任校长,兼国文教员。校董刘半农。常务负责人是张恨水四弟张牧野。校址在北平东四十一条21号,此处原是清末权贵裕禄府邸。1937年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停办。
刘氏兄弟故居位于中国江苏省江阴市西横街49号,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十间三庭院,是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的故居,同时也是刘氏兄弟纪念馆。毗邻江阴文庙。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