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 编辑
刘天华,原名刘寿椿,江苏省江阴市南沙镇马桥村殷家埭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及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诗人刘半农之弟,音乐家刘北茂之兄。
1
相关
瀛洲古调》琵琶谱。崇明岛古称瀛洲,《瀛洲古调》指流传于崇明的古曲。最早见于明朝的《文板十二曲》抄本,可能随着逃避太平天国战乱而流传至崇明一带。1916年由沈肇州编成并由江苏省教育厅出版,共45曲;1936年,沈肇州的学生徐立孙将之编成三卷:以沈肇州口授《通论》为上卷,《音乐初津》为中卷,《瀛州古调》为下卷,合称《瀛洲古调》或《梅庵琵琶谱》;1941年,曹安和据刘天华所授当中12首译成工尺谱和五线谱出版,名为《文板十二曲》。
刘半农,江苏江阴南沙镇马桥村殷家埭人,原名刘寿彭,后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字半农,号曲庵,笔名有寒星、范奴冬等。中国诗人、杂文家和语言学者,中国早期摄影理论家,著作《半农谈影》,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摄影美学专著。音乐家刘天华、刘北茂之兄。
闲居吟》,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曲,创作于1928年。创作该曲时值刘天华为中国音乐界的同仁们筹办北平音乐学院之事激动不已,因此做出《闲居吟》。故而此曲中有愉悦怡然的情调。演奏时多用富有琵琶和古琴韵味的泛音和滑音,从而保持乐曲的特色。
苦闷之讴》又名《苦中乐》,二胡独奏曲,刘天华创作于1926年8月。借鉴了西洋古典音乐的严格变奏手法,舞蹈性强,但并不欢快。抒发作者对现实的苦恼和不满,全曲都保持着这种风格。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二胡独奏曲,刘天华所作,创作于1928年1月22日,即农历丁卯年的除夕夜。该日刘天华的学生到他家过年,谈笑风生,受到年节氛围的感染,即兴拉弦作曲而成。表达了作者温暖而活泼的畅快心情。
空山鸟语》,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曲。创作于1918年,但直至1928年才定稿出版。刘天华胞兄刘半农曾以“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的题词来形容此曲 乐曲以其独特的演奏技法著称。刘天华先生创造性的以三弦拉戏式的摸进手法,并采用大量轮指与滑音来模拟自然界中的鸟鸣声。此曲于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病中吟原名《安适》,刘天华第1首二胡作品,可说是中国第1首近代二胡独奏曲。刘氏在失业及父亲去世的双重打击下写成,此曲暗示作者欲摆脱过去的困境,努力奋斗挣扎的意味,并表达作者苦闷心情,并非指作者生重病,病中呻吟之意。
独弦操》,二胡独奏曲,又名《忧心曲》,刘天华的晚期作品,创作于1932年1月。由于只由内弦演奏,故名《独弦操》。表现了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前两个乐章旋律激昂连贯并显悲凉;由于作品主题的限定,第3乐段中的小快板并不轻佻;尾声情绪减弱直至结束全曲。
烛影摇红》,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于1932年5月11日定稿,是刘天华最后1首二胡曲。乐曲题目取自广东音乐。描写1场华丽的舞会与舞会后人去场空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