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表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南明弘光帝追谥文正,浙江宁海县人。斋名逊志斋,蜀献王朱椿改之为正学,故世称正学先生。明朝建文年间重臣,文学家、思想家,和宋濂、刘基合称“明初散文三大家”。后因参与组织削藩、靖难之变后拒绝与朱棣合作,因此让成祖不满,引来杀身之祸。
刘琏,字孟藻,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青田人,祖籍陕西保安,明朝开国元勋刘基长子。
高启,表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平江路长洲县人,元朝末明朝初文学家,明初十才子之一。和宋濂、刘基合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因得罪明太祖,以魏观案累文字狱,处腰斩。
宁波老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公元821年,明州刺史韩察将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附近,并筑子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罗城则在898年由刺史黄晟主持修建。当时修建的罗城在东面由于受到姚江和奉化江的影响,因而整体呈梨形。此后经历代修缮,在元初被拆毁,元末,在刘基建议下重修。明代,宁波城池在防御方面得到了大大强化,瓮城和钟楼得以修建。清代,宁波城墙的规模继承了明代,而功能大大增强。民国时,宁波城墙遭到拆除,墙基上铺设环城马路。而城内的设施则由于城市的现代化和商业开发而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一些冠名为“保护”的开发行为也被媒体指为实质上的破坏行为。截至2013年,城墙仅存有宁波鼓楼一小部分,而城内历史建筑也已经所剩无几。
刘廌,字士端,明代伯爵,其祖父为朱元璋的军师刘基,其父为江西右参政刘琏,其叔父为明代长史刘璟。
刘璟,表字仲璟,又字孟光,号易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青田人,祖籍陕西保安,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的次子,明朝政治人物。
方孝孺,表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南明弘光帝追谥文正,浙江宁海县人。斋名逊志斋,蜀献王朱椿改之为正学,故世称正学先生。明朝建文年间重臣,文学家、思想家,和宋濂、刘基合称“明初散文三大家”。后因参与组织削藩、靖难之变后拒绝与朱棣合作,因此让成祖不满,引来杀身之祸。
傅维鳞顺治四年入明史馆分修《明史》,因“所纂不过二十余年,止类编实录,不旁采”,故搜集“明兴以来行藏印抄诸本、家乘、文集、碑志”,纂成《明书》一百七十一卷,本纪十九卷、宫闱纪二卷、表十六卷、志四十八卷、记五卷、世家三卷、列传七十六卷、叙传二卷。体例完备,其中十二史表多沿用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诸表,较后来的《明史》更为完善。上起元天历元年,下至明崇祯十七年。陆陇其对此书评价很高,他说:“置张居正于《权臣传》,……置张孚敬、桂萼、席书、方献夫、霍韬诸人于《佞幸传》,置刘基、宋濂、宋讷、朱升于《杂传》,置张玉于《乱贼传》,置姚广孝、李贽于《异教传》,……皆卓识也。”
刘畾,字士端,刘琏之子。最初,由于祖父刘基的爵位只有他自己,洪武帝念及刘基的功劳,又怜悯刘基父子皆为胡惟庸所厄,命增其禄,予世袭。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嗣诚意伯,食禄五百石。明年坐事贬秩归里。洪武末,因坐事戍甘肃,寻赦还。建文帝及永乐帝皆欲用之,以奉亲守墓力辞。永乐间过世,子刘法停止承袭。
方孝孺,表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南明弘光帝追谥文正,浙江宁海县人。斋名逊志斋,蜀献王朱椿改之为正学,故世称正学先生。明朝建文年间重臣,文学家、思想家,和宋濂、刘基合称“明初散文三大家”。后因参与组织削藩、靖难之变后拒绝与朱棣合作,因此让成祖不满,引来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