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东纵谷是位于台湾东台湾的一个纵谷,因横跨花莲县、台东县两县而得名,也是上述两县的精华地带所在。有时因地理位置而另称东台纵谷,早期汉人称为内平埔,在台湾日治时期也被称为中仙道平野或中仙道。其由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形成,夹于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南北长约180公里,东西宽2~7公里,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海拔50-250米不等。纵谷的地形以冲积平原为主,不少台地夹杂于其中,河流水系分为花莲溪、秀姑峦溪和卑南溪三大流域,共同塑造出纵谷内的主要地景。
鸾山部落,是一个位在海岸山脉南端都兰山山脚卑南溪与鹿野溪汇流处的部落。该部落之主要族群为布农族人。该部落领域现为一开放式森林博物馆,其中有鸾山湖湿地及楠榕混生林带等自然景观。
台东街为1920年~1945年间存在之行政区,曾辖属台东厅台东支厅和台东郡。初期范围为今台东县台东市中北部、及卑南溪以东的卑南乡;末期范围则包含今台东市全域、卑南乡东半部与太麻里乡美和村。
新武吕溪是台湾河川,又称为新武路溪,位于台东县北部,为卑南溪主流的上游。其流域包含海端乡的中部及北部、池上乡西北端及关山镇东北端。该溪是以位在上游的大仑溪为主流,发源于中央山脉标高3,293米的卑南主山东侧,朝东北东方向流经新溪头、拔六头,于南横公路新武桥与雾鹿溪汇集,转向东南流经初来、新兴,至池上乡万安村附近才改称“卑南溪”。
中华大桥为台湾台东县跨越卑南溪的桥梁之一,连接卑南溪两岸的台东市区与富冈地区,由公路总局管辖,属于台11线的一部分,建于1989年,耗资3,500万,历经两年完工,于公元1991年九月二十日正式通车。结构形式为PCI型梁简支、单柱墩体、沉箱基础。
台东峡谷,台湾海底地形之一,位于台湾岛的东南方海域,为通过绿岛与兰屿之间的海床,并贯穿与深切花东海盆,将陆地之卑南溪、海岸山脉与海底之琉球海沟所连接起的一处峡谷,因此又称“台东海底峡谷”。
台东大桥为台湾台东县跨越卑南溪的桥梁之一,由公路总局管辖,属于台11线的一部分,原为悬索桥,建于日治时期昭和九年,历经两年完工,当时桥长490米,是当年东亚最长的悬索桥,为昔日台东八景之一。1965年损毁于黛纳台风,而后重建为水泥桥,隔年竣工通车。在现今中华大桥尚未通车之前为台11线主线。而原台11乙路线为台东市区-知本旧街。后来中华大桥完工通车,两路段乃互换编号。
纵谷是指溪谷介于两座山脉之间,且山脉的走向与河流的主流方向是平行的,反之就是横谷;河川走向与山脉走向呈水平排列,即一山一河一山的排列,不论是南北向的,或者是东西向的,甚至是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只要河川跟山脉平行,就是纵谷。如台湾东部的花东纵谷是位在中央山脉和东部海岸山脉之间的河谷,其中的主要河川为花莲溪、秀姑峦溪及卑南溪等,花东纵谷,它两侧的山脉跟山脉之间的花莲溪、秀姑峦溪部分、卑南溪就是平行的,因而形成纵谷地形,此外,云南省西部的滇西纵谷则是由高黎贡山脉、怒山山脉、哀牢山脉及无量山脉所组成的,其间与山脉平行的河川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元江.恩梅开江.盘江等,其中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
八卦山
花东纵谷是位于台湾东台湾的一个纵谷,因横跨花莲县、台东县两县而得名,也是上述两县的精华地带所在。有时因地理位置而另称东台纵谷,早期汉人称为内平埔,在台湾日治时期也被称为中仙道平野或中仙道。其由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形成,夹于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南北长约180公里,东西宽2~7公里,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海拔50-250米不等。纵谷的地形以冲积平原为主,不少台地夹杂于其中,河流水系分为花莲溪、秀姑峦溪和卑南溪三大流域,共同塑造出纵谷内的主要地景。
海岸山脉为台湾五大山脉之一,台湾日治时期被称为台东山脉,位于台湾本岛之东缘,即台湾东部,北起花莲县花莲溪口,南迄台东县卑南溪口,其纵长约175公里,东西之平均宽度为10公里,棱脉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是五大山脉之中最低矮者,山岭高度多在1000米左右,北段较低,南段较高,最高峰为高1680米的新港山。